欢迎来到寰标网! 客服QQ:772084082 加入会员

光度辅助测量系统 现行

Testing of supplementary systems of photometry

标准号:GB/Z 26208-2010

获取原文 如何获取原文?问客服 获取原文,即可享受本标准状态变更提醒服务!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Z 26208-2010
发布时间:2011-01-14
实施时间:2011-06-15
首发日期:2011-01-14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郑培、华树明、李宁、谷历文、姚志慧、江姗
出版机构: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电气照明综合
ICS分类:颜色和光的测量
提出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起草单位: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广东省东莞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北京电光源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4)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4)

标准简介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涵盖了10种测光系统的最新方案,这些方案都被提交到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第一分部,作为光线在人类视觉灵敏度所有范围内的相对视亮度的测定方法。为了对这些系统进行定量测试,使用多个由独立实验室提交的对于异色视亮度匹配测试(HCBM)采用不同刺激组合和实验程序得到的数据集。

标准摘要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等同采用CIE141—2001《光度辅助测量系统》(英文版)。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等同翻译CIE141—2001。
为便于使用,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 “本技术报告”一词改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
b)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
c) 删除CIE141—2001的前言;
d) 将CIE141—2001中“中间视觉测光法(TC1.21)少数派报告”一章的内容转为资料性附录。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附录1至附录11为资料性附录。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4)归口。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起草单位: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广东省东莞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北京电光源研究所。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郑培、华树明、李宁、谷历文、姚志慧、江姗。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仅供参考。有关对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建议和意见,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反映。

标准目录

前言 Ⅲ
引言 Ⅳ
1 总则 1
2 评估物体和光源视亮度的测光系统 2
2.1 2°视场的系统 2
2.2 10°视场的系统 8
3 测试数据和测试程序 19
3.1 数据源 19
3.2 测试被提议系统的程序 20
4 测试程序的结果 21
4.1 2°系统上2°视场匹配数据的结果 21
4.2 10°系统上10°视场匹配数据的结果 25
5 基于CIE91研究组数据的其他测试 48
5.1 CIE91研究组数据 48
5.2 使用研究组数据的测光系统测试 50
6 讨论 55
6.1 系统等效亮度的标定 55
6.2 对通用参照刺激转换的评价 57
7 总结和结论 59
附录1(资料性附录) 计算示例中使用的色样的光度和色度数据 61
附录2(资料性附录) Ware-Cowan转换因数的B/L 等值线 62
附录3(资料性附录) Sagawa-Takeichi系统的适应系数 63
附录4(资料性附录) Kokoschka-Bodmann系统的F 系数。注意最初基于10mm2 的Lseq值被
更正为天然瞳孔亮度 64
附录5(资料性附录) 视网膜照度与亮度的转化表 66
附录6(资料性附录) Ashizawa-Ikeda系统的等效亮度 67
附录7(资料性附录) 表面色亮度的计算方法 69
附录8(资料性附录) 用于测试视亮度匹配数据的数据源 70
附录9(资料性附录) CIE91墨尔本研究组数据:(更正后的EDL-50) 78
附录10(资料性附录) 所有研究团体在异色视亮度匹配试验中所使用的实验指令 80
附录11(资料性附录) 中间视觉测光法(TC1.21)少数派报告 84
参考文献 87

替代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引用标准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本标准相关公告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采标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