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 Surge immunity test
标准号:GB/T 17626.5-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T 17626.5-2008
发布时间:2008-05-20
实施时间:2009-01-01
首发日期:1999-08-02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陈世钢、刘建鹏、蔡华强
作废日期:2020-01-01
出版机构: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电磁兼容
ICS分类:电磁兼容性(EMC)
提出单位: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6)
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6)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GB/T17626的本部分规定了设备对由开关和雷电瞬变过电压引起的单极性浪涌(冲击)的抗扰度要求、试验方法和推荐的试验等级范围,规定了不同环境和安装状态下的几个试验等级。本部分提出的要求适用于电气和电子设备。本部分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共同的基准,以评价电气和电子设备在遭受浪涌(冲击)时的性能。本部分规定了一个一致的试验方法,以评定设备或系统对规定现象的抗扰度。注:按GB/Z18509-2001规定,本部分是电磁兼容基础标准,供各产品委员会使用。GB/Z18509-2001还规定,产品委员会负责确定是否应用本抗扰度试验标准,如果使用,还应负责确定合适的试验等级和性能判据。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分技术委员会愿与产品委员会合作,以评估其产品的特殊抗扰度要求。本部分规定了:---试验等级的范围;---试验设备;---试验配置;---试验程序。在实验室试验的任务就是要找出设备在规定的工作状态下工作时,对由开关或雷电作用所产生的有一定危害电平的浪涌(冲击)电压的反应。本部分不对受试设备耐高压的绝缘能力进行试验。本部分不考虑直击雷的雷电流的直接注入。
标准摘要
GB/T17626《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目前包括以下部分: GB/T17626.1-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抗扰度试验总论 GB/T17626.2-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17626.6-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17626.7-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谐间波的测量和测量仪器导则 GB/T17626.8-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9-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0-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1-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2-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3-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交流电源端口谐波、谐间波及电网信号的低频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4-2005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波动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6-2007 电磁兼容 试验与测量技术 0Hz~150kHz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7-2005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纹波抗扰度试验 GB/T17626.27-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三相电压不平衡抗扰度试验 GB/T17626.28-2006 电磁兼容 试 Tr9.703验和测量技术 GB/T17626.29-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本部分为GB/T17626的第5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EC61000-4-5:2005(第2 版)《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本部分对IEC61000-4-5:2005图2、图3、图5和图6中的纵坐标标题进行了修正。 本部分代替GB/T17626.5-1999《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本部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部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与GB/T17626.5-1999的主要差异如下: 1) 增加了新的定义; 2) 增加了开路电压波10/700μs短路时的电流波形5/320μs; 3) 对耦合/去耦网络EUT 端口的电压/电流波形进行了规定; 4) 增加了耦合/去耦网络选用流程图; 5) 非屏蔽不对称互连线的试验配置中,增加了箝位型耦合元件方法; 6) 非屏蔽对称互连线/通信线的试验配置中,删除了线地耦合方式,只规定了所有线-地耦合方式,其耦合装置也由并联的电容和气体放电管改为避雷器; 7) 增加了用于高速通信线的耦合/去耦网络和高速通信线的试验要求; 8) 对于一端接地的屏蔽线的测试,取消了对地连接电容的要求; 9) 增加了在具有多根屏蔽电缆时,对单根屏蔽电缆进行测试的替代耦合方法; 10) 浪涌重复率改为至少每分钟一次; 11) 对8.1.1气候条件的要求进行了修改; 12) 修改了对试验结果的评价; 13) 对试验报告给出了详细的规定; 14) 修改了表A.1试验等级的选择; 15) 增加了附录B中有关系统级抗扰度的描述,删除了1999版附录B中的图B.1~图B.3; 16) 增加了附录C; 17) 对标准的内容重新进行了编辑: a) 将原标准中的第3章概述和第4章定义对调; b) 将原标准中的图形由集中编排改为分散编排,图形分散到了相关的文字段落。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 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6)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陈世钢、刘建鹏、蔡华强。 本部分代替标准历次版本的发布情况为: ---GB/T17626.5-1999。 |
标准目录
前言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概述4 5 试验等级4 6 试验设备5 7 试验配置18 8 试验程序21 9 试验结果的评价22 10 试验报告23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发生器和试验等级的选择24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注释25 B.1 不同的源阻抗25 B.2 试验的运用25 B.3 安装的类别26 B.4 与供电网相连的端口的最小抗扰度27 B.5 与互连线相连的端口的设备级抗扰度27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连接到低压电源系统的设备要实现抗扰度需考虑的内容28 参考文献29 |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