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寰标网! 客服QQ:772084082 加入会员

信息技术 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 双扭线多点互连 现行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 - Twisted pair multipoint interconnections

标准号:GB/T 15127-2008

获取原文 如何获取原文?问客服 获取原文,即可享受本标准状态变更提醒服务!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T 15127-2008
发布时间:2008-09-01
实施时间:2009-02-01
首发日期:1994-07-16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张晖、张翠、吴东亚、郭楠、徐冬梅
出版机构: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数据信息
ICS分类:物理层
提出单位: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对下述几方面,规定物理媒体特性:a)对两线或四线网络拓扑中的双扭线多点互连,分别提供半双工或全双工数据传输能力;b)互连端点系统的二进制信号和双向信号传送;c)端点系统分支电缆和可长达1200m 的公共干线电缆的电气和机械设计;d)端点系统范围内集成电路型的发生器和接收器的部件测量;e)可适用的数据信号速率高达12.5 Mbit/s。所定义的电气部件特性和测量与GB/T7619给出的双扭线点到点的特性非常一致。本标准不描述完整的物理接口,亦不描述功能接口特性,如:a)互换数据电路和控制电路的数目;b)端点系统分支电缆连接器的类型、尺寸和插针分配;c)数据和控制信号编码;d)互换电路上信号间的时间关系;e)同步或异步的传输方式;f)发送和接收的信号质量。本标准不规定特殊的环境条件,如电流绝缘、电磁干扰(EMI)、射频干扰(RFI)以及人员安全。这些可能会构成未来补篇的课题。本标准主要是部件规范,对所有可能配置中满意地互操作规定不够充分,确保其预期配置能满意互操作是实现者的责任。本标准可以同任何适当的一组功能和附加环境特性结合,以满足局域网或广域网领域中的实际数据传输要求。

标准摘要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IEC8482:1993《信息技术 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 双扭线多点互连》(英文版)。
本标准代替GB/T15127—1994《信息处理系统 数据通信 双扭线多点互连》。
本标准与GB/T15127—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本标准增加了a.c.加载;
———本标准增加了附录B关于a.c.加载测量的指南。
本标准与GB/T15127—1994相比编辑上的变化如下:
———将术语和定义列为第3章;
———第1章范围的主要变化为,将公共干线电缆的长度由500米改为1200米,可适用的数据信号速率由1 Mbit/s改为12.5 Mbit/s;
———第5章互连配置原来的5m 改为1m。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晖、张翠、吴东亚、郭楠、徐冬梅。
本标准于1994年首次发布。

标准目录

前言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互换电路的符号表示3
5 互连配置4
6 多点媒体上的负载5
6.1 d.c.加载规范5
6.2 a.c.加载6
7 极性和有效电平7
8 发生器的特性7
8.1 开路电压犞o 7
8.2 偏移电压犞os 7
8.3 有终接的输出电压犞t 7
8.4 上升时间狋r 8
9 接收器的特性9
9.1 输入灵敏度9
9.2 输入平衡9
10 故障状态测试10
10.1 发生器短路10
10.2 发生器的电流极限10
11 环境限制11
12 部件兼容性11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指南和注释12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关于a.c.加载测量的指南16

替代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引用标准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本标准相关公告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采标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