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寰标网! 客服QQ:772084082 加入会员

微波频率应用的旋磁材料性能测量方法 现行

Measuring methods for properties of gyromagnetic materials intended for application at microwave frequencies

标准号:GB/T 9633-2012

获取原文 如何获取原文?问客服 获取原文,即可享受本标准状态变更提醒服务!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T 9633-2012
发布时间:2012-12-31
实施时间:2013-06-01
首发日期: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石成玉、尹景林、匡轮、蒋微波、周世昌、胡滨、李克文
出版机构: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磁性元器件
ICS分类:磁性元件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起草单位:全国磁性元件与铁氧体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归口单位:全国磁性元件与铁氧体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89)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磁性元件与铁氧体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89)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测量方法是按照SJ/T11077—1996《微波铁氧体规范起草导则》中规定的多晶系微波铁氧体的性能以及在铁氧体工艺中通常采用的测量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测量方法用作研究微波频率下应用的铁氧体材料。本标准不排斥通常使用的其他测量方法,但有争议时应以本标准的测量方法进行仲裁。本标准不包括单晶和薄膜材料。

标准摘要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9633—1988《微波频率应用的旋磁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本标准与GB/T9633—198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对原标准10余处进行了编辑性修改,并统一了术语,如精度、精确度统一为准确度。
———方框图、示意图统一为方框图,仪器和装置、装置统一为装置。
———磁性常数μ0 改为磁常数μ0。
———“磁芯”统一为“磁心”;用乘号“×”代替圆点“· ”。
———章条号与原标准做了较大调整。
———将原标准第2部分中4.5倒数第二段“……放大器灵敏度应超过2m/V”改为“……放大器灵敏度应超过2mm/mV”;原标准图21“9.1MHz”改为“9.1GHz”;原标准9.6测量程序最后
一段“测量应在25℃和相对湿度约为65%的环境中完成”改为“测量应在室温下完成”。
———公式中的“log”一律改为“lg”。
———删除了旋磁共振线宽(一般情况及GHz)测量程序中方法a)(见1988 年版的第5 章~
第6章)。
———删除了原标准公式(33b)(见1988年版的6.3)。
本标准等同采用IEC60556:2006《微波频率应用的旋磁材料性能测量方法》。
本标准作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本国际标准”改为“本标准”。
———引用文件中有部分标准用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代替,并增加了图18中出现的IEC60153-2:1974。
———删除了IEC标准中的前言。
———定义改为术语和定义。
———将IEC标准中各章的参考文献统一编写,并在最后增加了国内参考文献。
与本标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
———GB/T9637—2001 电工术语 磁性材料与元件[eqvIEC60050(221):1990]
———GB/T11450.2—1989 空心金属波导 第2部分:普通矩形波导有关规范(eqvIEC60153-2:1974)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磁性元件与铁氧体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89)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全国磁性元件与铁氧体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石成玉、尹景林、匡轮、蒋微波、周世昌、胡滨、李克文。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9633—1988。

标准目录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饱和磁化强度Ms 1
5 磁化强度(在给定场强下)MH 9
6 旋磁共振线宽ΔH 及有效朗德因子geff(一般情况) 14
7 旋磁共振线宽ΔH10和有效朗德因子g10(在10GHz) 19
8 自旋波共振线宽ΔHk 21
9 有效线宽ΔHeff 26
10 复介电常数ε
r 31
11 表观密度ρapp 35
参考文献 39
图1 振动线圈法———样品和线圈的装置 3
图2 磁场图像 3
图3 测量装置(VCM) 4
图4 振动样品法———样品和线圈装置 5
图5 测量装置(VSM) 6
图6 磁性材料的磁滞回线 10
图7 带补偿单元的试验样品 11
图8 试验样品 11
图9 测量磁化强度MH(在给定场强下)的测量线路 12
图10 密勒(Miller)积分器 13
图11 测量旋磁共振线宽和有效朗德因子用的腔体(见参考文献[21]) 16
图12 低频下测量旋磁共振线宽和有效朗德因子的带线谐振器 17
图13 测量旋磁共振线宽和有效朗德因子所需装置方框图 18
图14 10GHz下测量旋磁共振线宽和有效朗德因子所需装置方框图 20
图15 副共振和正常共振的饱和 22
图16 副共振开始时脉冲畸变 22
图17 测得的临阈射频场强与脉冲持续时间的关系 23
图18 9.3GHz下测量自旋波共振线宽的典型TE104腔 24
图19 自旋波共振线宽测量装置的方框图 25
图20 带有样品的腔的截面图 27
图21 9.1GHz下谐振腔的设计尺寸 27
图22 测量有效线宽ΔHeff的装置方框图 29
图23 Q0 的确定 31
图24 用于理论计算的带有样品的理想谐振腔(截面图) 32
图25 带有样品的谐振腔的尺寸 34
图26 测量复介电常数所需装置的方框图 34

替代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引用标准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本标准相关公告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采标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