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Dimension of mechanical structures of the 482.6 mm (19 in) series—Part 3-105:Dimensions and design aspects for 1U high chassis
标准号:GB/T 19520.17-2010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T 19520.17-2010
发布时间:2010-11-10
实施时间:2011-05-01
首发日期:2010-11-10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张开国、田蘅、张永军、李剑侠、张钰、张实、王民、吴蓓、王蔚、尹东海、张洋、庞海鸥
出版机构: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电工产品机械结构
ICS分类:电子设备用机械构件
提出单位:全国电工电子设备结构综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
起草单位:四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连云港沈大金属型材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5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电工电子设备结构综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4)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电工电子设备结构综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4)
标准简介
GB/T19520的本部分规定了安装在符合IEC60297-3-100机架和机柜上的1U 机箱的尺寸、承载重量和可达到要求的不同安装方法。本部分提供了冷却的指南,以及涉及GB/T18663系列标准中的电磁兼容、地震、气候、机械要求及试验的有关规定。本部分中的图无意于指导产品设计,只应采用规定的那些尺寸。本部分使用的术语符合IEC60917-1的规定。
标准摘要
GB/T19520《电子设备机械结构 482.6mm(19in)系列机械结构尺寸》分为以下部分: ———第1部分:面板和机架(GB/T19520.1,IEC60297-1,IDT); ———第2部分:机柜和机架结构的格距(GB/T19520.2,IEC60297-2,IDT); ———第3-100部分:面板、插箱、机箱、机架和机柜的基本尺寸(IEC60297-3-100); ———第3-101部分:插箱及其插件(GB/T19520.12,IEC60297-3-101,IDT); ———第3-102部分:插拔器手柄(GB/T19520.13,IEC60297-3-102,IDT); ———第3-103部分:编码键和定位销(GB/T19520.14,IEC60297-3-103,IDT); ———第3-104部分:基于连接器的插箱和插件的接口尺寸(GB/T19520.15,IEC60297-3-104, IDT); ———第3-105部分:1U 高度机箱的尺寸和设计要求(GB/T19520.17,IEC60297-3-105,IDT)。 本部分为GB/T19520的第3-105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EC60297-3-105:2008《电子设备机械结构 482.6mm(19in)系列机械结构尺寸 第3-105部分:1U 高度机箱的尺寸和设计要求》。 与本部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 ———GB/T4210—2001 电工术语 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IEC60050(581):1978,IDT) ———GB/T18663.1—2008 电子设备机械结构 公制系列和英制系列的试验 第1部分:机柜、机架、插箱和机箱的气候、机械试验及安全要求(IEC61587-1:2007,IDT) ———GB/T18663.2—2007 电子设备机械结构 公制系列和英制系列的试验 第2部分:机柜和机架的地震试验(IEC61587-2:2000,IDT) ———GB/T18663.3—2007 电子设备机械结构 公制系列和英制系列的试验 第3部分:机柜、机架和插箱的电磁屏蔽性能试验(IEC61587-3:2006,IDT) ———GB/T19290.1—2003 发展中的电子设备构体机械结构模数序列 第1 部分:总规范(IEC60917-1:1998,IDT) 本部分在技术上与国际标准完全一致,仅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 “本标准”一词改为“本部分”; b) 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 c) 小数点“,”改为“.”。 本部分由全国电工电子设备结构综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四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连云港沈大金属型材有限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5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开国、田蘅、张永军、李剑侠、张钰、张实、王民、吴蓓、王蔚、尹东海、张洋、庞海鸥。 |
标准目录
前言 Ⅰ 引言 Ⅱ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布置概览 2 5 1U 机箱的尺寸 3 6 气候、机械、安全、电磁兼容性、地震要求和试验 6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机箱和机架(机柜)的关系 7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冷却气流 9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机箱深度与机架(机柜)的关系 10 图1 A 型机箱 3 图2 B型机箱 3 图3 C型机箱 3 图4 A 型机箱的尺寸 4 图5 B型机箱的尺寸 5 图6 C型机箱的尺寸 6 图A.1 B型机箱与机架(机柜)的关系 7 图A.2 C型机箱与机架(机柜)的关系 8 图B.1 冷却气流方向 9 表C.1 最大深度D 与相应机柜深度的关系 10 |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