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寰标网! 客服QQ:772084082 加入会员

机械振动与冲击 弹性安装系统 第1部分:用于交换的隔振系统的技术信息 现行

Mechanical vibration and shock-resilient mounting systems—Part 1:Technical information to be exchang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solation systems

标准号:GB/T 30173.1-2013

获取原文 如何获取原文?问客服 获取原文,即可享受本标准状态变更提醒服务!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T 30173.1-2013
发布时间:2013-12-17
实施时间:2014-10-01
首发日期: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张泉南、周英、陈峙东、支李峰、王斌文、尹逊民、范荣华、孙成龙、彭锋、马筠、刘静茹、祝华
出版机构: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ICS分类:振动、冲击和振动测量
提出单位:全国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53)
起草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三研究所等
归口单位:全国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53)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53)

标准简介

GB/T30173的本部分要求确保用户、制造商、振源和受振体的供应商之间适当交换隔振系统的应用信息。振源和受振体可以是承受振动或冲击的机械、结构、人或敏感设备,这些振动或冲击通常由机器、铁路、公路交通及其他外部或内部的振源等产生,并通过地面传递到建筑物。本部分适用于新产品(振源或受振体)使用,也适用于解决那些以前安装的产品的新生振动问题。本部分不作为隔振系统的设计或安装手册使用。在附录A 中给出了隔振元件示例,仅供参考。本部分的目的是为制造商或用户高度关注的问题提供合适的答案。(例如隔离机械系统的原因、对象、时机、方法)

标准摘要

GB/T30173《机械振动与冲击 弹性安装系统》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第1部分:用于交换的隔振系统的技术信息;
———第2部分:用于交换的铁路系统相关隔振应用的技术信息。
本部分为GB/T30173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GB/T20000.2—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2017-1:2005《机械振动与冲击 弹性安装系统 用于交换的隔振系统的技术信息》。
本部分由全国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三研究所、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机车车辆检验站、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泉南、周英、陈峙东、支李峰、王斌文、尹逊民、范荣华、孙成龙、彭锋、马筠、刘静茹、祝华。
引 言
本部分仅限用于弹性装置。
一些振动冲击隔振器(弹性座)的供应商有着丰富的应用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非常愿意利用这些背景资料帮助用户解决隔振器使用的问题。但由于消费者、用户、振源或受振体的制造商未提供应用方面的充分信息,供应商往往很难提供这项服务。
另外,因为供应商没有提供充足的技术信息,用户有时难以合理布置隔振器。于是用户必须自行进行隔振器试验,很可能无意中重复了供应商已完成的工作。
对于一些振源或受振体,制造商会提供隔振装置。为此制造商需要从用户那里获得关于未来的应用、地点和环境的所有相关信息。
本部分作为用户、弹性装置供应商、振源或受振体的制造商之间技术信息交换的指南,以便其正确地应用隔振系统。

标准目录

前言 Ⅰ
引言 Ⅱ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隔振的目的(隔离机械系统的原因) 2
5 隔振的对象 2
5.1 振源隔离 2
5.2 受振体的隔振 2
6 隔振的适用性(隔离结构或机械系统的时机) 3
7 振动状态的测量与评价 3
8 选择隔振系统的信息 3
9 振源或受振体的制造商需要提供的信息 3
9.1 概述 3
9.2 机器振源制造商需要提供的信息 4
9.3 受振体制造商需要提供的信息 5
10 用户需要提供的信息 5
10.1 振源用户提供的信息 5
10.2 受振体的用户需要提供的信息 6
11 隔振装置供应商需要提供的信息 6
11.1 隔振装置的技术参数 6
11.2 动态性能 7
11.3 耐久性 7
11.4 环境条件 7
11.5 维护要求 7
12 隔振性能验证指南 7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隔振原理 9
A.1 目的 9
A.2 弹簧 9
A.3 阻尼器 12
A.4 弹簧与阻尼器的组合 13
A.5 主动隔振器 14
参考文献 15

替代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引用标准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本标准相关公告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采标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