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车载音视频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udio video system on board
标准号:GB/T 26775-2011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T 26775-2011
发布时间:2011-07-20
实施时间:2012-01-01
首发日期:2011-07-20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方侠海、汪锡斌、薛巧根、薛守博、蔡建国、田玉静、李民、招志刚、季建华、李解民、卓建奇、张勇、冉龙波、陈树骏、杨晓明
出版机构: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广播、电视设备综合
ICS分类:音频、视频和视听工程
提出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起草单位: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江苏新科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天宝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等
归口单位: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14)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14)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车载音视频系统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等通用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安装在汽车设计规定位置内、机载TFTLCD视频图像显示器尺寸≤10.2in的一体化型车载音视频系统。本标准视频性能要求与试验方法主要适用于我国的PAL制图像,也可供其他制式(NTSC等)图像参考采用。
标准摘要
本标准DVD部分的性能与测量方法参考《DVD视盘机行业自律通用规范》。 本标准AM/FM 数字调谐器和音频功率放大器的性能与测量方法参考SJ/T10448—1993《汽车收、放、扩音机测量方法》。 本标准机载TFTLCD视频图像显示器性能与测量方法参考SJ/T11348—2006《数字电视平板显示器测量方法》。 本标准电磁兼容性要求与试验方法引用GB/T22630—2008《车载音视频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 本标准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参考SJ/T10325—1992《汽车收放机环境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和QC/T413—2002《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江苏新科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天宝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惠州市德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电子科技集团第三研究所、惠州信华精机有限公司、广州番禹巨大汽车音响设备有限公司、杭州新星光电有限公司、珠海市江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华新技术有限公司、华录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武汉蓝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镇江江奎集团公司、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方侠海、汪锡斌、薛巧根、薛守博、蔡建国、田玉静、李民、招志刚、季建华、李解民、卓建奇、张勇、冉龙波、陈树骏、杨晓明。 |
标准目录
前言 Ⅴ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技术要求 3 4.1 通用要求 3 4.1.1 产品文件要求 3 4.1.2 环境条件 3 4.1.3 工作电压范围 3 4.2 外形、外观结构与零部件要求 3 4.2.1 外形 3 4.2.2 外观结构 4 4.2.3 零部件 4 4.3 互连配接要求 4 4.3.1 产品的输入/输出接口 4 4.3.2 互连线缆 4 4.4 功能要求 4 4.4.1 产品功能组成 4 4.4.2 DVD视盘机的兼容性 4 4.4.3 产品的安全控制功能 4 4.4.4 产品各部分的具体功能要求 4 4.5 性能要求 4 4.5.1 DVD视盘机的性能 4 4.5.2 数字调谐AM/FM 接收器性能 5 4.5.3 音频功率放大器性能 7 4.5.4 机载TFTLCD视频图像显示器性能 8 4.5.5 视盘机的读盘能力 9 4.6 电磁兼容性要求 9 4.6.1 瞬态电压发射特性 9 4.6.2 天线端骚扰电压特性 9 4.6.3 辐射骚扰场强特性 10 4.6.4 典型脉冲波形的传导抗扰度 10 4.6.5 辐射抗扰度 10 4.6.6 静电放电 10 4.7 环境适应性要求 10 4.7.1 高温负荷 10 4.7.2 高温贮存 10 4.7.3 低温负荷 10 4.7.4 低温贮存 10 4.7.5 交变湿热 10 4.7.6 热冲击 11 4.7.7 热循环 12 4.7.8 耐振动性 12 4.7.9 机械冲击 13 4.7.10 自由跌落 13 4.7.11 耐粉尘 14 4.7.12 耐盐雾性 14 4.8 可靠性要求 14 4.8.1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14 4.8.2 机械零部件寿命 14 4.9 电源适应性要求 14 4.9.1 电源电压适应范围 14 4.9.2 耐电源极性反接性能 14 4.9.3 耐电源过压性能 15 4.9.4 整机额定消耗功率 15 4.9.5 整机静态消耗电流(暗电流) 15 5 试验方法 15 5.1 通用试验条件 15 5.1.1 试验用文件 15 5.1.2 试验环境 15 5.1.3 温度偏差 15 5.1.4 试验用的样品供电电源 15 5.1.5 试验用的仪表精度 15 5.2 外形、外观结构、零部件与互连线缆检查 16 5.2.1 外形、外观结构、零部件检查 16 5.2.2 互连线缆检查 16 5.3 功能检查 16 5.4 性能标准测量条件 16 5.4.1 环境条件 16 5.4.2 测试端子 16 5.4.3 测试盘 17 5.4.4 滤波器 17 5.4.5 AM/FM 与音频功放性能测量的附加条件 17 5.5 DVD的性能测量 19 5.5.1 复合视频性能测量 20 5.5.2 DVD音频性能测量 29 5.5.3 读取时间特性测量 32 5.6 CD-DA 的性能测量 32 5.7 AM/FM 数字调谐器的性能测量 32 5.7.1 AM 性能测量 32 5.7.2 FM 性能测量 34 5.8 音频功率放大器的性能测量 38 5.8.1 测量原理图 38 5.8.2 性能参数测量 39 5.9 机载TFT液晶显示器性能测量 39 5.9.1 亮度 39 5.9.2 对比度 40 5.9.3 可视角 40 5.9.4 水平清晰度 40 5.9.5 像素缺陷数 40 5.9.6 固有分辨率 40 5.10 读盘能力试验 40 5.11 电磁兼容性试验 40 5.11.1 瞬态电压发射特性测试 40 5.11.2 天线端骚扰电压特性测试 41 5.11.3 辐射骚扰场强特性测试 41 5.11.4 典型脉冲波形的传导抗扰度试验 41 5.11.5 辐射抗扰度试验 41 5.11.6 静电放电试验 41 5.12 环境适应性试验 41 5.12.1 试验前的样品检查 41 5.12.2 试验分组与顺序 41 5.12.3 试验程序 42 5.12.4 初始检查与主要性能测量项目 42 5.12.5 高温负荷试验 43 5.12.6 高温贮存试验 43 5.12.7 低温负荷试验 43 5.12.8 低温贮存试验 43 5.12.9 交变湿热试验 43 5.12.10 热冲击试验 44 5.12.11 热循环试验 44 5.12.12 耐振动性试验 44 5.12.13 机械冲击试验 45 5.12.14 跌落试验 45 5.12.15 粉尘试验 45 5.12.16 盐雾试验 45 5.13 可靠性试验 45 5.13.1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试验 45 5.13.2 机械零部件寿命试验 45 5.14 电源适应性试验 46 5.14.1 电源电压适应范围试验 46 5.14.2 耐电源极性反接性能试验 46 5.14.3 耐电源过压性能试验 46 5.14.4 整机额定消耗功率测量 46 5.14.5 整机静态消耗电流(暗电流)测量 46 6 检验规则 46 6.1 定型检验 46 6.1.1 检验项目、要求和方法 47 6.1.2 样品抽取 47 6.1.3 检验合格判定 47 6.1.4 检验结果的处理 47 6.2 交收检验 47 6.2.1 检验项目 47 6.2.2 抽样方案 49 6.2.3 缺陷分类与判据 49 6.2.4 检验批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 50 6.2.5 检验结果处理 50 6.2.6 样本的处理 50 6.3 例行检验 50 6.3.1 检验程序、项目及方法 50 6.3.2 抽样方案 51 6.3.3 缺陷分类与判据 52 6.3.4 合格品与不合格品的判定 52 6.3.5 检验批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 52 6.3.6 检验结果处理 53 6.3.7 样本处理 53 7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53 7.1 标志 53 7.1.1 产品标志 53 7.1.2 包装箱标志 53 7.2 标签 53 7.3 包装 53 7.4 运输 54 7.5 贮存 54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性能与测试方法的补充说明 55 |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