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寰标网! 客服QQ:772084082 加入会员

信息技术 先进音视频编码 第2部分:视频 现行

Information technology—Advanced coding of audio and video—Part2:Video

标准号:GB/T 20090.2-2013

获取原文 如何获取原文?问客服 获取原文,即可享受本标准状态变更提醒服务!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T 20090.2-2013
发布时间:2013-12-31
实施时间:2014-07-15
首发日期: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高文、黄铁军、吴枫、何芸、虞露、梁凡、赵海武、马思伟、吕岩、李国平、张志明、沈燕飞、周敏华、贾云卫、郭红星、楼剑、熊联欢、郑萧桢、张莉、郑建铧
出版机构: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编码、字符集、字符识别
ICS分类:字符集和信息编码
提出单位: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
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归口单位: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

标准简介

本部分适用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下述领域:———数字地面电视广播(DTTB,digitalterrestrialtelevisionbroadcasting);———有线电视(CATV,CableTV);———交互存储媒体;———直播卫星视频业务(DBS,directbroadcastsatellitevideoservices);———宽带视频业务;———多媒体邮件;———分组网络的多媒体业务(MSPN,multimediaservicesonpacketnetworks);———实时通信业务(视频会议、可视电话等);———远程视频监控。

标准摘要

GB/T20090《信息技术 先进音视频编码》分为以下13个部分:
———第1部分:系统;
———第2部分:视频;
———第3部分:音频;
———第4部分:符合性测试;
———第5部分:参考软件;
———第6部分:面向数字版权管理的可信解码器与访问协议;
———第7部分:面向交互应用的视频编解码;
———第8部分:在IP网络上传输AVS;
———第9部分:AVS文件格式;
———第10部分:移动语音和音频;
———第11部分:同步文本;
———第12部分:综合场景;
———第13部分:可重构视频编码工具集。
本部分为GB/T20090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20090.2—2006《信息技术 先进音视频编码 第2部分:视频》。
本部分与GB/T20090.2—2006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术语和定义中增加了参考背景前向帧间解码图像、二元符号、二元符号串、核心图像、条带集和帧内解码背景图像等术语的定义,删除了非参考图像术语,同时为了标准术语的统一,将“比特”统一为“位”,故本部分术语和定义中的填充位为GB/T20090.2—2006中的填充比特、位
串为GB/T20090.2—2006中的比特串、位流为GB/T20090.2—2006中的比特流、位流缓冲区为GB/T20090.2—2006中的比特流缓冲区,位流顺序为GB/T20090.2—2006中的比特流顺序(见第2章);
———增加了帧内解码背景图像(G帧)、背景参考前向帧间解码图像(S帧)的定义(见6.2.3);
———增加了条带集的定义(见6.3);
———增加了4×4块的定义(见6.6);
———对视频序列的语法和语义做了修改(见7.1和7.2);
———解析过程增加了ce4(v)和ae(v)的解析过程(分别见8.3.2和8.4);
———图像头解码过程增加了确定加权量化矩阵的步骤(见9.2);
———宏块类型增加了G帧、S帧宏块类型的定义(见9.4.2);
———宏块解码过程增加了4×4帧内预测模式的解码过程(见9.4.4.3);
———宏块解码过程增加了加权量化矩阵的解码过程(见9.4.9);
———基本熵编码的解码过程增加了4×4块解码过程(见9.5.1.3);
———增加了高级熵编码的解码过程(见9.5.2);
———逆扫描增加了4×4块逆扫描的过程(见9.5.3);
———增加了量化系数预测过程的定义(见9.6);
———增加了4×4块反变换的过程(见9.8.3);
———增加了4×4块参考样本的获得(见9.9.5)及4×4亮度块帧内预测过程(见9.9.6);
———增加了亮度1/8样本插值过程(见9.10.2.2);
———增加了用于4×4块的基本熵编码码表(见附录D);
———增加了档次和级别的定义(见附录B)。
本部分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北京长信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法国电信北京代表处、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联合信源数字音视频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高文、黄铁军、吴枫、何芸、虞露、梁凡、赵海武、马思伟、吕岩、李国平、张志明、沈燕飞、周敏华、贾云卫、郭红星、楼剑、熊联欢、郑萧桢、张莉、郑建铧、孙莉、毛煦楠。

标准目录

前言 Ⅰ
引言 Ⅲ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缩略语 8
4 运算符和数学函数 8
5 位流语法、解析过程和解码过程的描述 11
6 编码位流的结构 15
7 位流的语法和语义 22
8 解析过程 65
9 解码过程 87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伪起始码 140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档次和级别 141
附录C(规范性附录) 位流虚拟参考解码器 148
附录D(规范性附录) 基本熵编码码表 153

替代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引用标准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本标准相关公告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采标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