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ermination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ingle-particle light interaction methods—Part 1:Light interaction considerations
标准号:GB/T 26647.1-2011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T 26647.1-2011
发布时间:2011-06-16
实施时间:2012-03-01
首发日期:2011-06-16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张训彪、卢德生、王芳、黄建业、丁臻敏、刘悦、余方、孙民、邓保庆
出版机构: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筛分、筛板与筛网
ICS分类:粒度分析、筛分
提出单位: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68)
起草单位:上海市室内环境净化协会、同济大学、苏州耀群净化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苏州华达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元宝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理工大学
归口单位: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68)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68)
标准简介
GB/T26647的本部分给粒度测定装置的选择和操作提供指导,这类装置通过测定在气相中或液相中光与单个微粒的相互作用现象来测定粒度与微粒数目。测得的粒度为光学等效粒度,它等效于测量体系作出同样响应时标准微粒的粒度。这种定义需要使用粒度已知的标准颗粒校准粒度仪。本部分适用于直径从约0.05微米到几毫米范围的微粒。约0.05μm~20μm 范围内的气载微粒主要由光散射法测定。较大的微粒可由光消减传感器测定。对于液载微粒,尺度在0.05微米到几微米范围内的微粒可由光散射法测定。1微米到毫米尺度范围的微粒由光消减法测定。任何粒度仪所能测定的尺度范围通常接近100∶1,当大于最小微粒尺度约100倍的微粒以较好的分辨力测定时,得到的结果大于或等于仪器最大尺度通道的阈值尺度。本部分考虑的是在粒度仪的光敏感区内由于单个微粒的存在所引起的收集光通量响应的变化。由于这个原因,那些依靠光与微粒相互作用产生的数据,仅指示微粒运动程度的仪器不在本部分内讨论。
标准摘要
GB/T26647《单粒与光相互作用测定粒度分布的方法》,包括以下3个部分: 第1部分:单粒与光相互作用; 第2部分:单粒致使光散射仪器的设计、性能规格和操作要求; 第3部分:单粒致使光消减仪器的设计、性能规格和操作要求。 本部分为GB/T26647的第1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ISO13323-1:2000《单粒与光相互作用测定粒度分布的方法 第1部分:单粒与光相互作用》。 与ISO13323-1:2000相比,本部分作了如下编辑性修改: ———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 ———将“ISO13323-1的本部分”改为“本部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符号的“,”; ———对ISO13323-1:2000中引用的其他国际标准,用被等同采用为我国标准代替对应的国际标准。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68)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市室内环境净化协会、同济大学、苏州耀群净化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苏州华达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元宝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理工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训彪、卢德生、王芳、黄建业、丁臻敏、刘悦、余方、孙民、邓保庆。 |
标准目录
前言 Ⅲ 引言 Ⅳ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及符号 1 4 单粒与光相互作用的原理 3 5 微粒测定仪的性能 5 6 微粒计数仪的操作 6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光散射的基本原理 8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光消减的基本原理 10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单粒与光相互作用仪器的应用 11 参考文献 12 |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