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寰标网! 客服QQ:772084082 加入会员

信息与文献 叙词表及与其他词表的互操作 第1部分:用于信息检索的叙词表 现行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Thesauri and interoperability with other vocabularies—Part 1:Thesauri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标准号:GB/T 13190.1-2015

获取原文 如何获取原文?问客服 获取原文,即可享受本标准状态变更提醒服务!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T 13190.1-2015
发布时间:2015-05-15
实施时间:2015-12-01
首发日期: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陈树年、汪东波、曾建勋、常春、王军、包冬梅、真溱
出版机构: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图书馆、档案、文献与情报工作
ICS分类:信息学
提出单位: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
起草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归口单位: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

标准简介

GB/T13190的本部分为用于信息检索的叙词表的开发与维护提供了一个推荐性的建议。该建议不受应用媒体类型(文本、声音、静止或动态图像、物理实体或多媒体)的影响,适用于检索所有类型信息资源,包括知识库与知识门户、书目数据库、文本、博物馆与多媒体馆藏及其各自的词表。本部分还提供了一个数据模型以及叙词表数据输入输出的推荐格式。本部分适用于单语种和多语种叙词表。本部分不适用于书后索引的编制,但其中很多规定对编制书后索引是有用的。本部分不适用于在检索或标引应用程序中直接使用的数据库或软件,但也预见了这类应用程序在对叙词表管理实用性推荐方面的应用需求。

标准摘要

GB/T13190《信息与文献 叙词表及与其他词表的互操作》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1部分:用于信息检索的叙词表;
———第2部分:与其他词表的互操作。
本部分为 GB/T13190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 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 GB/T13190—1991《汉语叙词表编制规则》、GB/T15417—1994《文献 多语种叙词表编制规则》。与 GB/T13190—1991、GB/T15417—1994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增加了基于数字技术的词表编制规则(见14.8、14.9、14.10);
———增加了网络环境下的词表应用规则(见第15章、第16章、第17章、第18章)。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25964-1:2011《信息与文献 叙词表及与其他词表的互操作第1部分:用于信息检索的叙词表》。
本部分与ISO25964-1:2011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章,相应地将“术语和定义”调整为第3章,第3章的“符号、简称和其他约定”变为第4章的4.5。
———为满足汉语叙词表编制的需要,在各章节增加汉语语词的举例,或以“说明(或注)”的形式说明汉语语词的特点。例如:
3.36 多单词语词
注:在汉语中,包括多个单字组成的语词,也包括多个词组成的语词。
6.1 语词形式
注:对于汉语,表达概念的语词可以是单字(如:跑、铁、春)、多字词(如:微波、拖拉机、解放战争)或短语(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符号、简称和其他约定”中,增加了常用汉语标记符:
汉语标记符
Y 或用
D或代
S或属
F或分
C或参
———在“6叙词表语词”中,增加了有别于英语的汉语语词语法形式、标点符号、特殊字符等,集中编列。例如:增加了“6.4.3汉语语词的符号”“6.6.9.4专有名称的其他类型”。
———在“7复杂概念”中,增加了“7.2.2汉语复合语词”的内容,与英语复合词分别编列。
———在“9跨语言等同”中,只保留了与英语、德语、法语相关的实例,其他语言(如西班牙语、荷兰语等)则省略。
———在“12显示与布局”中,增加了汉语叙词表的示例图,如:
图6叙词表语词字顺序显示(汉语叙词表)
图8 叙词表语词按分面组织的等级显示(汉语叙词表)
图9 叙词表语词按主题领域排列的分类显示
图11 叙词表语词按主题领域分面排列的分类显示
图14 双语种叙词表中单条记录显示(汉语-英语)
图15 双语种叙词表中文版字顺表显示
等等。
———在“附录”中,增加了汉语叙词表显示实例,编号为附录 B。将国际标准的附录 B改为附录 C。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陈树年、汪东波、曾建勋、常春、王军、包冬梅、真溱。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3190—1991;
———GB/T15417—1994。

标准目录

前言 Ⅴ
引言 Ⅶ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叙词表概述和目标 11
4.1 总体目标 11
4.2 词汇控制及目的 11
4.3 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 12
4.4 聚合关系的类型 12
4.5 符号、简称和其他约定 13
5 叙词表中的概念及其范围 15
5.1 概念基础 15
5.2 范围注释 16
5.3 互见范围注释 17
6 叙词表语词 17
6.1 语词形式 17
6.2 叙词表语词的明晰与消歧 17
6.3 语词的语法形式 19
6.4 大小写、标点符号和特殊字符 21
6.5 单数或复数形式 23
6.6 优选词的选择 24
7 复杂概念 31
7.1 概述 31
7.2 复合语词的特点 32
7.3 确定是否采用复杂概念 33
7.4 怎样分解复杂概念 36
7.5 保留优选词的组成概念 36
7.6 处理复杂概念的一致性 37
7.7 多单词语词中的单词顺序 37
8 单语种叙词表中的等同关系 38
8.1 概述 38
8.2 同义词 38
8.3 准同义词 39
8.4 包含在上位概念中的专指词 40
8.5 用组合语词表示复杂概念 40
9 跨语言等同 41
9.1 概述 41
9.2 等同程度 41
9.3 典型问题及解决办法 42
9.4 优选词之间的跨语言等同表达方式 46
9.5 非优选词之间的跨语言等同 46
10 概念之间的关系 47
10.1 概述 47
10.2 等级关系 47
10.3 相关关系 51
10.4 自定义关系 55
11 分面分析 55
12 显示与布局 57
12.1 概述 57
12.2 显示方式 58
12.3 多语种叙词表显示与布局 70
12.4 语言和字符编码问题 77
13 叙词表的构建与维护管理 78
13.1 叙词表规划 78
13.2 编制工作初期阶段 80
13.3 构建叙词表 81
13.4 介绍叙词表 82
13.5 发布 83
13.6 更新 84
14 叙词表管理软件的指导原则 87
14.1 概述 87
14.2 规模和字符限制 87
14.3 语词间和概念间的关系 87
14.4 语词和概念的注释 88
14.5 代码和符号 88
14.6 节点标签 88
14.7 语种地位 88
14.8 数据导入与导出 88
14.9 编辑性导航和支持 89
14.10 编辑性保护措施 90
14.11 内部管理工具 90
15 数据模型 90
15.1 总则 90
15.2 模型说明 92
15.3 列表呈现 96
16 叙词表与应用程序的集成 101
16.1 简介 101
16.2 叙词表互操作的需求 101
16.3 与标引和检索应用程序集成 101
17 交换格式 103
18 协议 103
18.1 概述 103
18.2 目的和用途 103
18.3 应用环境和架构 104
18.4 叙词表专门协议 104
18.5 叙词表使用的通用Web数据库协议 104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国外已出版叙词表显示样例 105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国内已出版叙词表显示样例 120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用于数据交换的XML框架 132
参考文献 133

替代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引用标准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本标准相关公告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采标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