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寰标网! 客服QQ:772084082 加入会员

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蓄电池组总规范 现行

General specification of lithium-ion cells and batteries for mobile phone

标准号:GB/T 18287-2013

获取原文 如何获取原文?问客服 获取原文,即可享受本标准状态变更提醒服务!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T 18287-2013
发布时间:2013-07-19
实施时间:2013-09-15
首发日期: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秦兴才、苏金然、刘浩杰、张寿波、陈金岳、丘海东、伍渊明、盛克松
出版机构: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化学电源
ICS分类:电池和蓄电池综合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起草单位: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摩托罗拉移动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归口单位:全国碱性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碱性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蓄电池组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质量评定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本标准适用于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以下简称电池)及蓄电池组(以下简称电池组)。其他移动通信终端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可参照执行。

标准摘要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8287—2000《蜂窝电话用锂离子电池总规范》,与GB/T18287—2000相比,主要的更改有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上做了改进,将锂离子蓄电池及蓄电池组明确区分;
———定义方面增加了参考试验电流(3.5)、恢复容量(3.6)、泄漏(3.9)、泄气(3.10)、破裂(3.11)、起火(3.12)、爆炸(3.13)的定义;
———对低温放电(4.2.4和5.3.2.5;GB/T18287—2000的4.4和5.3.4“低温性能”)、自由跌落(4.3.4和5.3.3.4;GB/T18287—2000 的4.7.4 和5.3.7.4)、循环寿命(4.2.7 和5.3.2.8;
GB/T18287—2000的4.6和5.3.6)、过充电保护(4.4.1和5.3.4.2;GB/T18287—2000的4.8.1和5.3.8.1)、重物冲击(4.5.1和5.3.5.2;GB/T18287—2000的4.9.1和5.3.9.1)、热滥用(4.5.2和5.3.5.3;GB/T18287—2000的4.9.2和5.3.9.2“热冲击”)、过充电(4.5.3和5.3.5.4;GB/T18287—2000的4.9.3和5.3.9.3)、短路(4.5.5和5.3.5.6;GB/T18287—2000的4.9.4和5.3.9.4)等检验项目进行了修改;
———取消了碰撞(GB/T18287—2000的4.7.3和5.3.7.3);
———增加了ESD(静电放电)(4.3.1和5.3.3.1)、内阻(4.2.8和5.3.2.9)、低气压(4.3.5和5.3.3.5)、高温下模制壳体应力(4.3.6和5.3.3.6)、强制放电(4.5.4和5.3.5.5)、机械冲击(4.5.6和5.3.5.7)、温度循环(4.5.7和5.3.5.8)等检验项目。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碱性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摩托罗拉移动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秦兴才、苏金然、刘浩杰、张寿波、陈金岳、丘海东、伍渊明、盛克松。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8287—2000。

标准目录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要求 2
4.1 外观及尺寸 2
4.1.1 电池 2
4.1.2 电池组 2
4.2 电性能 3
4.2.1 0.2ItA 放电 3
4.2.2 倍率放电 3
4.2.3 高温放电 3
4.2.4 低温放电 3
4.2.5 荷电保持能力及恢复容量 3
4.2.6 性能储存 3
4.2.7 循环寿命 3
4.2.8 内阻 3
4.3 环境适应性 3
4.3.1 ESD(静电放电) 3
4.3.2 恒定湿热 3
4.3.3 振动 4
4.3.4 自由跌落 4
4.3.5 低气压 4
4.3.6 高温下模制壳体应力 4
4.4 安全保护性能 4
4.4.1 过充电保护 4
4.4.2 过放电保护 4
4.4.3 短路保护 4
4.5 安全性能 4
4.5.1 重物冲击 4
4.5.2 热滥用 4
4.5.3 过充电 4
4.5.4 强制放电 4
4.5.5 短路 5
4.5.6 机械冲击 5
4.5.7 温度循环 5
5 试验方法 5
5.1 试验条件 5
5.2 测量仪表与设备要求 5
5.3 试验方法 5
5.3.1 外观及尺寸 5
5.3.2 电性能 5
5.3.3 环境适应性 7
5.3.4 安全保护性能 8
5.3.5 安全性能 8
6 质量评定程序 10
6.1 检验分类 10
6.2 型式检验 10
6.2.1 检验时机 10
6.2.2 抽样方案 10
6.2.3 检验程序 11
6.2.4 判定规则 11
6.3 接收检验 12
6.3.1 接收检验规定 12
6.3.2 接收检验处置 12
6.4 例行检验 12
6.4.1 例行检验规定 12
6.4.2 例行检验处置 13
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3
7.1 标志 13
7.2 包装 14
7.3 运输 14
7.4 贮存 14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对最终用户的建议 15

替代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引用标准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本标准相关公告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采标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