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寰标网! 客服QQ:772084082 加入会员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防护热板法 现行

Thermal insulation - Determination of steady-state thermal resistance and related properties - Guarded hot plate apparatus

标准号:GB/T 10294-2008

获取原文 如何获取原文?问客服 获取原文,即可享受本标准状态变更提醒服务!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T 10294-2008
发布时间:2008-06-30
实施时间:2009-04-01
首发日期:1988-12-30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张游、曹声音含、王佳庆、王玉梅、葛敦世、曾乃全、成钢
出版机构: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绝热、吸声、轻质与防火材料
ICS分类:绝热
提出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联合会
起草单位: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
归口单位:全国绝热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91)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绝热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91)

标准简介

本标准代替GB/T 10294-198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防护热板法》。本标准规定了使用防护热板装置测定板状试件稳态传热性质的方法以及传热性质的计算。本方法是测量传热性质的绝对法或仲裁法,只需要测量尺寸、温度和电功率。符合本标准试验方法的报告,试件的热阻不应小于0.1m2·K/W,且厚度不超过1.7.4的要求。试件的热阻下限可以低到0.02m2·K/W,但不一定在全部范围内达到1.5.3所述的准确度。如果试件仅满足1.8.1的要求,试验结果表示试件的热导率和热阻或传递系数。如果试件满足1.8.2的要求,试验结果可表示被测试件的平均可测导热系数。如果试件满足1.8.3的要求,试验结果可表示被测材料的导热系数或表观导热系数。本标准与GB/T10294—198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引言;———增加了热均质材料、热各向同性体、试件的平均导热系数、试件的热传递系数、材料的表观导热系数、稳态传热性质、室内温度、操作者、数据使用者、装置设计者等定义;———增加了更为详细的符号和单位汇总表(见1.4);———增加了影响传热性质的因素(见1.5.1);———在原理中归纳了装置、构造和测试参数(见1.6);———归纳了由于装置产生的限制(见1.7);———归纳了由于试件产生的限制(见1.8);———增加了热电偶用于测量21K~170K的温度时,标准误差的限制(见2.1.4.1.4);———增加了热电偶的连接形式及其产生的测量误差(见2.1.4.1.2);———增加了厚度测量的详细方法(见2.1.4.2);———增加了对热电偶的连接方式的说明(见2.1.4.1.2);———增加了在设计流体冷却的金属板时应注意的问题(见2.1.2);———说明平整度测定的最小值为25μm(见2.4.1);———增加了测定与温差的关系(见3.4.3);———测定报告有所细化,如“对于在试件和装置面板间插入薄片材料或者使用了水汽密封袋的试验,在测定报告中应标明的参数(见3.6.14)”;———增列了本标准阐述的装置性能和试验条件的极限数值(见附录A);———根据经验给出了对E型和E型热电偶建议的(专用级)误差极限(见表B.1);———增加了保护型热电偶的推荐使用温度上限(见表B.2);———实验室环境的条件发生变化,7.2.2第二段中“293±1K”改为“296±1K”;———增加了附录NA。

标准摘要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8302:1991《绝热---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英文版)。
本标准代替GB/T10294-198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 防护热板法》。
本标准与GB/T10294-198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引言;
---增加了热均质材料、热各向同性体、试件的平均导热系数、试件的热传递系数、材料的表观导热系数、稳态传热性质、室内温度、操作者、数据使用者、装置设计者等定义;
---增加了更为详细的符号和单位汇总表(见1.4);
---增加了影响传热性质的因素(见1.5.1);
---在原理中归纳了装置、构造和测试参数(见1.6);
---归纳了由于装置产生的限制(见1.7);
---归纳了由于试件产生的限制(见1.8);
---增加了热电偶用于测量21K~170K 的温度时,标准误差的限制(见2.1.4.1.4);
---增加了热电偶的连接形式及其产生的测量误差(见2.1.4.1.2);
---增加了厚度测量的详细方法(见2.1.4.2);
---增加了对热电偶的连接方式的说明(见2.1.4.1.2);
---增加了在设计流体冷却的金属板时应注意的问题(见2.1.2);
---说明平整度测定的最小值为25μm(见2.4.1);
---增加了测定与温差的关系(见3.4.3);
---测定报告有所细化,如对于在试件和装置面板间插入薄片材料或者使用了水汽密封袋的试验,在测定报告中应标明的参数(见3.6.14);
---增列了本标准阐述的装置性能和试验条件的极限数值(见附录A);
---根据经验给出了对E 型和T 型热电偶建议的(专用级)误差极限(见表B.1);
---增加了保护型热电偶的推荐使用温度上限(见表B.2);
---实验室环境的条件发生变化,7.2.2第二段中293±1K改为296K±1K;
---增加了附录NA。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 和附录NA 为资料性附录。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绝热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91)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游、曹声音含、王佳庆、王玉梅、葛敦世、曾乃全、成钢。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0294-1988。

替代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引用标准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本标准相关公告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采标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