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弧焊设备 第5部分:送丝装置

Arc welding equipment—Part 5:Wire feeders
标准号:GB 15579.5-2013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 15579.5-2013
发布时间:2013-11-12
实施时间:2014-08-07
首发日期: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汤子康、时久祥、舒振宇、朱宣辉、邱光、肖介光、吴月涛、褚华、邢军、潘颖
出版机构: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焊接与切割设备
ICS分类:焊接设备
提出单位: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起草单位:南通振康焊接机电有限公司、南京市顶瑞电机有限公司、上海沪工焊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肯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瑞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熊谷加世电器有限公司、深圳华意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凯尔达电焊机有限公司、成都三方电气有限公司、成都电气检验所
归口单位:全国电焊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70)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电焊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70)
标准简介
GB15579的本部分规定了弧焊和类似工艺所用送丝装置的安全要求和性能要求。送丝装置与焊接电源之间可以是分体式的,也可以是一体式的。送丝装置可与手工焊炬或机械导向的焊炬配套使用。本部分不适用于IEC60974-7中带焊丝盘的焊炬。本部分不适用于IEC60974-6中供非专业人士使用的送丝装置。
标准摘要
GB15579《弧焊设备》涉及的范围为电弧焊机及其辅机具,预计结构是分为13个部分,分别是: ———第1部分:焊接电源; ———第2部分:冷却系统; ———第3部分:引弧和稳弧装置; ———第4部分:使用期间的检查和试验; ———第5部分:送丝装置; ———第6部分:限制负载的手工金属弧焊电源; ———第7部分:焊炬(枪); ———第8部分:等离子切割系统的气路装置; ———第9部分:安装和使用; ———第10部分:电磁兼容(EMC)要求; ———第11部分:电焊钳; ———第12部分:焊接电缆耦合装置; ———第13部分:焊接夹钳。 本部分为GB15579的第5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5579.5—2005《弧焊设备安全要求 第5 部分:送丝装置》。本部分与GB/T15579.5—200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对适用范围进行了修订(见第1章); ———增加了组件的符合性要求(见5.3); ———修改了外壳防护等级的要求(见6.2.1和表1); ———增加了辅助电源输出要求(见6.8); ———对热性能试验方法进行了修改(见第9章); ———增加了倾斜稳定性要求(见10.5); ———给出了独立式送丝装置的铭牌编制原则和示例(见11.2和参见附录B); ———增加了冷却液和保护性气体在进出口处的标识要求(见11.3); ———修改了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要求(见13.1)。 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EC60974-5:2007《弧焊设备 第5部分:送丝装置》。 与本部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 ———GB/T2900.73—2008 电工术语 接地与电击防护(eqvIEC60050-195:1998); ———GB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IEC60529:2001,IDT); ———GB15579.7—2013 弧焊设备 第7部分:焊炬(枪)(IEC60974-7:2005,IDT); ———GB15579.10—2008 弧焊设备 第10部分:电磁兼容性(EMC)要求(IEC60974-10:2007,IDT)。 本部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电焊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0)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南通振康焊接机电有限公司、南京市顶瑞电机有限公司、上海沪工焊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肯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瑞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熊谷加世电器有限公司、深圳华意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凯尔达电焊机有限公司、成都三方电气有限公司、成都电气检验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汤子康、时久祥、舒振宇、朱宣辉、邱光、肖介光、吴月涛、褚华、邢军、潘颖。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5579.5—2005。 |
标准目录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环境条件 2 5 试验 2 5.1 试验条件 2 5.2 测试仪器 2 5.3 组件的符合性 2 5.4 型式试验 2 5.5 例行检验 3 6 防触电保护 3 6.1 绝缘 3 6.2 正常使用中的防触电保护(直接接触) 3 6.3 发生事故时的防触电保护(非直接接触) 4 6.4 额定输入电压 4 6.5 保护措施 4 6.6 输入回路的过流保护 4 6.7 电缆固定装置 5 6.8 辅助电源输出 5 6.9 进线孔 5 6.10 控制回路 5 6.11 吊运装置的绝缘 5 7 冷却系统 5 8 保护气 5 9 热性能要求 5 10 机械要求 6 10.1 送丝装置 6 10.2 外壳 6 10.3 提升装置 6 10.4 跌落 6 10.5 倾斜稳定性 6 10.6 焊丝的供给 6 10.7 送丝 7 10.8 机械危险性的防护 7 11 铭牌 7 11.1 概述 7 11.2 说明 8 11.3 内容 8 12 送丝速度的指示 8 13 使用说明书及标识 9 13.1 使用说明书 9 13.2 标识 9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送丝速度变化率的测定 10 A.1 负载变化所引起的送丝速度变化率 10 A.2 输入电压变化所引起的送丝速度变化率 10 A.3 温度变化所引起的送丝速度变化率 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 独立式送丝装置的铭牌示例 11 |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