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Link (Control & communication Link) specifications - Part 4: CC-Link/LT specifications
标准号:GB/T 19760.4-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T 19760.4-2008
发布时间:2008-12-15
实施时间:2009-06-01
首发日期:2005-05-31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覃强、龚明、郑旭、孙昕、包伟华、王锦标、刘云男、刘枫、姜金锁、徐伟华、陈杰、吴王君、王延昌、王玉敏、梅恪、欧阳劲松、荣智林、宋国峰、彭瑜、陈启军
出版机构: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工业自动化与控制装置综合
ICS分类:工业自动化系统
提出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起草单位: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CCLink用户组织、北京交通大学等
归口单位: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分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分技术委员会
标准简介
GB/T19760的本部分规定了CCLink/LT(Control& CommunicationLink/LT)协议规范。其网络结构见图1。本部分适用于自动化控制领域。
标准摘要
GB/T19760《CC-Link 控制与通信网络规范》系列目前分为4个部分: ---第1部分:CC-Link 协议规范; ---第2部分:CC-Link 实现; ---第3部分:CC-Link 行规; ---第4部分:CC-Link/LT 协议规范。 本部分为GB/T19760的第4部分。 本部分修改采用CC-Link 协会标准BAP05031-F《CC-Link/LT 协议规范》,其技术内容与BAP-05031-F完全一致。 GB/T19760-2008与GB/Z19760-2005比较,在技术内容上未作调整,在结构上划分成4个部 分,以适应不同用户单独使用的需求。本部分代替GB/Z19760-2005《控制与通信总线CC-Link规范》中的CC-Link/LT 协议规范部分。 为了使用方便,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 根据我国的实际使用情况,按照GB/T1.1-2000的规定,对原文本进行了编辑性的修改,技术内容完全一致; b) 对原文引用其他国际标准中有被等同或修改采用为我国标准的,本部分用我国标准编号代替对应的国际标准编号,其余未有等同或修改采用为我国标准的国际先进标准,在本部分中均被直接引用; c) 对原文中个别编辑性错误进行了修正。 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CCLink 用户组织、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西南大学、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济南铁路局、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上海仪表自动化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覃强、龚明、郑旭、孙昕、包伟华、王锦标、刘云男、刘枫、姜金锁、徐伟华、陈杰、吴王君、王延昌、王玉敏、梅恪、欧阳劲松、荣智林、宋国峰、彭瑜、陈启军。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Z19760-2005。 |
标准目录
前言Ⅴ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CCLink/LT 系统概述3 4.1 配置3 4.2 规范4 5 协议概述6 5.1 通信阶段6 5.2 运行概述7 5.3 协议配置10 6 物理层10 6.1 基于RS485的接口10 7 数据链路层11 7.1 CCLink/LT 数据链路协议实体11 8 应用层26 8.1 网络管理实体26 8.2 循环传输实体32 9 安装规定36 9.1 开关和LED 36 9.2 使用的元器件38 9.3 CCLink/LT 兼容设备的电源规范45 9.4 传输介质47 9.5 电源适配器49 图1 工厂自动化网络结构1 图2 链接扫描时间的估算值5 图3 通信阶段6 图4 初始传输过程7 图5 刷新处理过程7 图6 恢复链接的处理过程8 图7 停止链接过程8 图8 阶段跳转9 图9 协议配置10 图10 连接配置10 图11 启动网络/停止链接12 图12 发送/接收13 图13 主站刷新操作13 图14 从站刷新操作14 图15 数据链接建立操作14 图16 异常检测16 图17 帧的基本格式16 图18 主站发送的波特率同步的测试轮询和停止链接的测试轮询18 图19 主站发出的采集站信息的测试轮询18 图20 从站发出的站信息采集响应19 图21 主站发出的接收站信息状态的测试轮询19 图22 主站发出的刷新数据20 图23 从站响应(刷新)数据21 图24 时序图(1) 22 图25 时序图(2) 23 图26 时隙24 图27 初始化处理31 图28 恢复处理31 图29 停止链接处理32 图30 循环传输35 图31 LED 显示实例38 图32 接口电路实例39 图33 电缆横截面(专用扁平电缆) 48 图34 丝印(专用扁平电缆) 48 图35 电缆截面图(VCTF软线及专用移动电缆) 49 图36 主站的通信电源的供电方式50 图37 电源适配器电路实例50 表1 规范4 表2 最大传输距离4 表3 可使用的电缆组合5 表4 最大传输距离11 表5 CCLink/LT 数据链路协议服务11 表6 A1、A2列表17 表7 传输帧间隔列表21 表8 传输帧间隔24 表9 时隙列表24 表10 时隙24 表11 频率变动的允许时间列表25 表12 频率变动允许时间25 表13 监视定时器列表25 表14 定时器设置值列表25 表15 主站异常处理列表25 表16 从站异常处理列表26 表17 网络管理服务列表26 表18 参数信息26 表19 可控制点数的最终站号27 表20 网络状态信息27 表21 接收状态信息28 表22 从站状态28 表23 从站发送信息28 表24 从站信息(详细) 29 表25 ST 信息30 表26 从站信息30 表27 从站信息(详细) 30 表28 站信息一致性校验30 表29 循环传输服务32 表30 主站的循环数据发送服务33 表31 主站的循环数据接收服务33 表32 从站循环数据发送服务34 表33 从站循环数据接收服务34 表34 设置开关36 表35 监视用LED 37 表36 推荐的元器件38 表37 基板用连接器40 表38 专用扁平电缆用连接器41 表39 用于专用移动电缆(绝缘体外径1.8mm~2.1mm)的通信连接器42 表40 用于VCTF软线和专用移动电缆(绝缘体外径2.1mm~2.4mm)的通信连接器43 表41 专用扁平电缆规格47 表42 VCTF软线规格48 表43 专用移动电缆规格49 表44 电源适配器49 |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