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寰标网! 客服QQ:772084082 加入会员

用于非石油基液压制动液的汽车液压制动缸用的弹性体皮碗和密封圈 现行

Elastomeric cups and seals for cylinders for hydraulic braking systems using a non-petroleum base hydraulic brake fluid

标准号:GB 29334-2012

获取原文 如何获取原文?问客服 获取原文,即可享受本标准状态变更提醒服务!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 29334-2012
发布时间:2012-12-31
实施时间:2013-10-01
首发日期: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马宁、严江威、蔡佩亮、高静茹、王进、詹炜、徐治中、袁玉虎。
出版机构: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橡胶密封件
ICS分类:  83.140.50;43.040.40
提出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起草单位:贵州大众橡胶有限公司、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归口单位: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封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5/SC 3)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封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5/SC 3)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非石油基液压制动液的汽车液压制动缸用弹性体皮碗和双唇密封圈(以下统称为密封件)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要求、成品的要求、试验程序、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鼓式制动器制动缸用直径不大于60mm 的橡胶模制密封件。本标准不适用于盘式制动器用弹性体密封件。

标准摘要

本标准的第5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4928:2006《道路车辆 用于非石油基液压制动液的液压制动系统缸体的弹性体皮碗和密封件(最高工作温度120℃)》和ISO6118:2006《道路车辆 用于非石油基液压制动液的液压制动系统缸体的弹性体皮碗和密封件(最高工作温度70℃)》。
本标准与ISO4928:2006和ISO6118:2006的主要技术差异及原因如下:
———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 用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GB/T3512代替了ISO188:1998(见6.1.1.4、6.2.1.3、6.3.1.1、6.4.1.1、6.6.1、6.8.1.1);
●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6031代替了ISO48(见6.7.1、6.7.2);
●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12981代替了ISO4925(见6.1.3.5、6.2.3.1、6.3.3.5、6.4.3.4、6.5.1.3.1、6.8.3.3、6.9.3.2);
● 删除了ISO4926;
● 增加引用了GB/T528 (见表1)、GB/T531.1(见表1和6.7.2)、GB/T1690(见表1)、GB/T2828.1(见7.1.2.2)、GB/T3672.1(见4.3)、GB/T5721(见8.3)、GB/T7758(见表1)、GB/T7759(见表1)、QC/T311—2008(见6.10);
———为了区分最高使用温度不同的密封件,增加分类,并增加了最高工作温度为150℃的密封件材料(见4.1);
———为了便于密封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增加胶料的物理性能要求(见4.2);
———为了适应我国的标准体系,试验用的制动液由符合ISO4926的要求改为符合GB12981的要求(见6.1.3.5、6.2.3.1、6.3.3.5、6.4.3.4、6.5.1.3.1、6.8.3.3、6.9.3.2);
———为了更为全面的表征密封件性能,增加工作耐久性要求(见5.9)和工作耐久性试验程序(见6.10);
———为了区分最高使用温度不同的密封件,6.1.3.5“容器放入120 ℃±2 ℃老化箱中70h±2h”(见ISO4928:2006)和“容器放入70℃±2℃老化箱120h±2h”(见ISO6118:2006),改为“装有A 类材料的容器放入70℃±2℃老化箱(6.1.1.4)中120h±2h;装有B类材料的容器放入120℃±2℃老化箱中70h±2h;装有C类材料的容器放入150℃±2℃老化箱中70h±2h”;
———为了表述的更为清晰,尺寸变化的结果表示由文字叙述改为公式表示(见6.1.4.2);
———为了便于理解和区分最高使用温度不同的密封件,沉淀试验的仪器中增加离心机转速公式(见6.2.1.4);沉淀试验的试验程序的叙述不同,且不同材料的老化温度和时间不同(见6.2.3),增加沉淀比的计算公式(见6.2.4);
———为了区分最高使用温度不同的密封件,6.3.3.6“将冲程装置总成放入老化箱内,在120℃±2℃下启动70h±2h”(ISO4928:2006)和“将冲程装置总成放入老化箱内,在70 ℃±2 ℃下启动120h±2h”(ISO6118:2006),改为“将冲程装置总成放入老化箱内,对于A类材料,老化箱温度为70℃±2℃,时间为120h±2h;对于B类材料,老化箱温度为120℃±2℃,时间为70h±
2h;对于C类材料,老化箱温度为150℃±2℃,时间为70h±2h”;———为了区分最高使用温度不同的密封件,6.4.3的第5段“主缸中蓄积的液体温度应保持在
120℃±2℃”(ISO4928:2006),“主缸中蓄积的液体温度应保持在70 ℃±2 ℃”(ISO6118:2006)改为6.4.3.5,“对于A 类材料,主缸中蓄积的液体温度应保持在70℃±2℃,对于B类材料,液体温度应保持在120℃±2℃,对于C类材料,液体温度应保持在150℃±2℃”;
———为了区分最高使用温度不同的密封件,6.4.3的第6段“主缸总成在120 ℃±2 ℃的温度下以(0.28±0.03)冲程/s[(1000±100)冲程/h]的速率运行70h±2h”(ISO4928:2006)和“主缸总成在70℃±2℃的温度下以(0.28±0.03)冲程/s[(1000±100)冲程/h]的速率运行120h±2h”(ISO6118:2006),改为6.4.3.6“对于A类材料的主缸总成在70℃±2℃下,以(0.28±0.03)冲程/[(1000±100)冲程/h]的速率运行120h±2h。B类材料的主缸总成在120℃±2℃下,以(0.28±0.03)冲程/s[(1000±100)冲程/h]的速率运行70h±2h。C类材料的主缸总成在150℃±2℃下,以(0.28±0.03)冲程/s[(1000±100)冲程/h]的速率运行70h±2h”;
———为了区分最高使用温度不同的密封件,6.4.3的第6段“并在冲程最后的1.6mm~3.2mm期间逐步增压到3.5MPa±0.3MPa,使整个冲程达到平衡。”(ISO4928:2006)和“并在冲程最后的1.6 mm~3.2 mm 期间逐步增压到7 MPa±0.3 MPa,使整个冲程达到平衡。”
(ISO6118:2006),改为6.4.3.6“并在冲程最后的1.6mm~3.2mm 期间逐步增压,A 类材料增压至3.5MPa±0.3MPa,B类和C类材料增压至7MPa±0.3MPa,使整个冲程达到平衡”;
———为了区分最高使用温度不同的密封件,6.6.3的第3段“在120℃±2℃下经热空气老化70h±2h”(见ISO4928:2006)和“在70℃±2℃下经热空气老化120h±2h”(ISO6118:2006),改为6.6.3.3“对于A类材料,老化箱温度为70℃±2℃,时间为120h±2h;对于B类材料,老化箱温度为120℃±2℃,时间为70h±2h;对于C类材料,老化箱温度为150℃±2℃,时间为70h±2h;
———由于ISO4928:2006和ISO6118:2006中的6.7的表述不清,可操作性差,对6.7重新表述,并增加引用了邵尔A 硬度的测量方法GB/T531.1;
———为了区分最高使用温度不同的密封件,6.8.3的第4段“将容器放入100℃±2℃的老化箱内保持120h±2h”(ISO4928:2006)和“将容器放入70℃±2℃的老化箱内保持120h±2h”(ISO6118:2006),改为6.8.3.4“对于A类材料,将玻璃容器放入70℃±2℃的老化箱内老化120h±2h;对于B类和C类材料,将玻璃容器放入在100℃±2℃的老化箱内老化120h±2h”;
———为了便于理解,金属腐蚀的试验程序中增加了图示,见6.8.3.2中的图4和6.8.3.3中图5;
———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对ISO4928:2006和ISO6118:2006中的4.4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增加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的具体的规定,并调整为第7章“检验规则”;
———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增加了8.3运输和贮存。
ISO4928:2006和ISO6118:2006在文本结构上完全相同,本标准与ISO4928:2006和ISO6118:2006的结构调整为:
将ISO4928:2006和ISO6118:2006中的4.1,调整为本标准的4.3;
将ISO4928:2006和ISO6118:2006中的4.2,调整为本标准的8.1;
将ISO4928:2006和ISO6118:2006中的4.3,调整为本标准的8.2;
将ISO4928:2006和ISO6118:2006中的4.4,调整为本标准的第7章;
本标准还做了以下编辑性修改:用“本标准”代替“本国际标准”。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封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大众橡胶有限公司、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宁、严江威、蔡佩亮、高静茹、王进、詹炜、徐治中、袁玉虎。

标准目录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一般要求 2
4.1 分类 2
4.2 胶料的物理性能要求 2
4.3 成品的外观质量和尺寸 3
5 成品的要求 3
5.1 高温下的耐液体 3
5.2 沉淀 3
5.3 轮缸密封件的热压冲程试验 3
5.4 主缸密封件的热压冲程试验 4
5.5 低温性能 5
5.6 热空气老化 5
5.7 金属腐蚀 5
5.8 贮存腐蚀 6
5.9 工作耐久性 6
6 试验程序 6
6.1 高温下的耐液体试验 6
6.2 沉淀试验 7
6.3 轮缸密封件的热压冲程试验 8
6.4 主缸密封件的热压冲程试验 9
6.5 低温性能试验 11
6.6 热空气老化试验 12
6.7 硬度的测定 12
6.8 金属腐蚀试验 13
6.9 贮存腐蚀试验 15
6.10 工作耐久性试验 15
7 检验规则 15
7.1 出厂检验 15
7.2 型式检验 16
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6
8.1 标志 16
8.2 包装 16
8.3 运输和贮存 16

替代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引用标准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本标准相关公告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采标情况

会员注册/登录后查看详情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