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inical laboratory testing and in vitro medical devices—Requirements for in vitro monitoring systems for self-testing of oral anticoagulant therapy
标准号:YY/T 0690-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YY/T 0690-2008
发布时间:2008-10-17
实施时间:2010-01-01
首发日期:
出版单位: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杨宗兵、毕春雷、贺学英
出版机构: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医用化验设备
ICS分类:
11.100.20
提出单位: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6)
起草单位: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归口单位: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6)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维生素K 拮抗剂治疗自身监测体外测量系统的具体要求,包括性能、质量保证和用户培训以及由预期用户在真实和模拟使用条件下进行性能验证和确认的程序。本标准单独适用于由个人使用监测自身维生素K 拮抗剂治疗并以INR报告结果的PT测量系统。本标准适用于口服抗凝药体外监测系统的制造商及其对该系统性能评估负责的其他组织(如监管机构和合格评定机构)。本标准不———适用于体外测量系统由医生或医务人员对维生素K 拮抗剂治疗中抗凝药量的评估;———提供影响系统性能所有可能因素的综合评价;———解决口服抗凝药治疗医学方面的问题。
标准摘要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17593:2007《临床实验室测试和体外医疗器械 口服抗凝药治疗自测体外监测系统的要求》。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本标准附录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 和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6)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6)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宗兵、毕春雷、贺学英。 |
标准目录
前言Ⅲ 引言Ⅳ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2 4 设计与开发6 4.1 通用要求6 4.2 测量区间6 4.3 安全6 4.4 风险管理6 4.5 人机工程学和人为因素6 4.6 质量保证和风险控制7 4.7 计量学溯源性7 5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8 5.1 通用要求8 5.2 口服抗凝药监测仪的标志8 5.3 口服抗凝药监测系统的使用说明8 5.4 试剂和控制物质的标志9 5.5 试剂和控制物质的使用说明9 6 安全性和可靠性测试10 6.1 通用要求10 6.2 防电击10 6.3 防机械损害10 6.4 电磁兼容性10 6.5 耐热10 6.6 耐潮湿和液体10 6.7 防气体的释放、爆炸和炸裂10 6.8 仪器组件11 6.9 性能测试11 6.10 耐机械冲击、振动和碰撞11 6.11 暴露温度限制11 6.12 暴露湿度试验方案11 6.13 试剂贮存和使用试验12 7 培训和教育程序12 7.1 医务人员的培训12 7.2 患者和其他用户的教育12 8 系统性能验证12 8.1 概述12 8.2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13 8.3 系统性能验证实验13 8.4 测量精密度验证13 8.5 系统准确度验证16 8.6 最低可接受系统准确度21 9 用户性能评价22 9.1 概述22 9.2 实验场所22 9.3 受试者22 9.4 仪器和物质23 9.5 用户熟练程度评价23 9.6 可接受标准和数据评价23 9.7 使用说明的评价24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电磁兼容性的补充要求25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溯源链举例26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样本量大小的计算估计偏倚(参考文献[42]) 29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口服抗凝药监测系统进行凝血酶原INR 测量不确定度计算的举例30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口服抗凝药监测系统质量保证的要素32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发布口服抗凝药监测系统评价的性能标准的申请表33 参考文献39 |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