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gital data communication for measurement and control—Fieldbus for use in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s—Type 8:INTERBUS specification—Part 2: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 and service definition
标准号:GB/Z 29619.2-2013
基本信息
标准号:GB/Z 29619.2-2013
发布时间:2013-07-19
实施时间:2013-12-15
首发日期:
出版单位: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查看详情>
起草人:梅恪、郑旭、刘枫、包伟华、李百煌、刘朝晖。
出版机构: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标准分类: 工业自动化与控制装置综合
ICS分类:工业自动化系统
提出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起草单位: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西南大学等
归口单位: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24)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24)
标准简介
GB/Z29619的本部分规定了对物理层组件的要求。还规定了媒体和网络配置的要求,以保证:a) 数据链路层差错校验前的数据完整性;b) 物理层设备之间的可互操作性。现场总线物理层符合GB/T9387.1的OSI7层模型中第一层的规定。
标准摘要
GB/Z29619《测量和控制数字数据通信 工业控制系统用现场总线 类型8:INTERBUS规范》目 前分为6个部分: ———第1部分:概述; ———第2部分:物理层规范和服务定义; ———第3部分:数据链路服务定义; ———第4部分:数据链路协议规范; ———第5部分:应用层服务的定义; ———第6部分:应用层协议规范。 本部分为GB/Z29619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和GB/T20000.2—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GB/Z29619修改采用IEC61508:2003《测量和控制数字数据通信 工业控制系统用现场总线》的部分内容,在技术内容上未作调整,在结构上划分成6个部分,以适应不同用户单独使用的需求。 为了使用方便,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 根据我国的实际使用情况,按照GB/T1.1—2009的规定,对原文本进行了编辑性的修改,技术内容完全一致; b) 对原文引用其他国际标准中有被等同或修改采用为我国标准的,本部分用我国标准编号代替对应的国际标准编号,其余未有等同或修改采用为我国标准的国际先进标准,在本部分中均被直接引用。 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4)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西南大学、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南京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梅恪、郑旭、刘枫、包伟华、李百煌、刘朝晖。 |
标准目录
前言 Ⅴ 引言 Ⅵ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符号和缩略语 5 4.1 符号 5 4.2 缩略语 5 5 DLL-PhL接口 6 5.1 概要 6 5.2 必要的服务 7 6 系统管理-PhL接口 15 6.1 PhL管理功能 15 6.2 PhL-PNM1接口 15 7 媒体无关子层(MIS) 19 7.1 概要 19 7.2 功能 19 7.3 串行传输 19 7.4 MDS耦合 20 8 MIS-MDS接口 21 8.1 概述 21 8.2 服务 21 8.3 接口信号 22 8.4 服务转换为接口信号 23 9 媒体相关子层(MDS) 31 9.1 功能 31 9.2 PhPDU格式 31 9.3 空闲状态 35 9.4 复位PhPDU 35 9.5 MAU耦合 36 10 MDS-MAU接口 37 10.1 服务概述 37 10.2 服务描述 38 10.3 响应时间 39 10.4 传输方式 39 11 媒体附属单元:双绞线媒体 39 11.1 MAU信号 39 11.2 传输比特率相关量 40 11.3 网络 40 11.4 电气特性 41 11.5 响应时间 41 11.6 到传输媒体的接口 41 11.7 传输媒体规范 42 12 媒体附属单元:光学媒体 44 12.1 概述 44 12.2 传输比特率相关量 44 12.3 网络拓扑 45 12.4 传输电路规范 45 12.5 接收电路规范 47 12.6 传输媒体规范 47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连接器规范 52 参考文献 54 图1 物理层与其他层的关系 Ⅵ 图2 物理层通用模型 Ⅵ 图3 通过DLL-PhL接口的数据单元间的映射 7 图4 主站数据序列的交互作用:标识周期 9 图5 主站数据序列的交互作用:数据周期 10 图6 从站数据序列的交互作用:标识周期 11 图7 从站数据序列的交互作用:数据周期 12 图8 主站校验序列的交互作用 13 图9 从站校验序列的交互作用 14 图10 在分层模型中PhL和PNM1之间的接口 15 图11 Reset、SetValue、GetValuePhL服务 16 图12 EventPhL服务 16 图13 接口号的分配 17 图14 主站的配置 20 图15 带一种传输选择类型的从站的配置 20 图16 带一种传输选择类型的总线耦合器的配置 21 图17 带ID周期请求服务的状态转换 23 图18 MIS-MDS接口:Identificationcyclerequest服务 24 图19 MIS-MDS接口:Identificationcyclerequest服务 25 图20 数据周期请求服务的状态转换 25 图21 MIS-MDS接口:DataCycleRequest服务 26 图22 带数据序列分类服务的状态转换 27 图23 MessageTransmission服务的协议机 27 图24 DatasequenceIdentification服务的协议机 29 图25 Messagereceipt服务协议机 29 图26 数据序列PhPDU 31 图27 在数据序列中PhPDU报头的结构 32 图28 校验序列PhPDU 32 图29 在校验序列PhPDU中报头的结构 33 图30 状态PhPDU的结构 33 图31 在一个状态PhPDU中报头的结构 33 图32 媒体活动状态PhPDU 34 图33 在媒体活动状态PhPDU中报头的结构 34 图34 复位PhPDU 35 图35 主站的配置 36 图36 从站的配置 37 图37 总线耦合器的配置 37 图38 抖动允差 39 图39 出向接口的MAU 39 图40 入向接口的MAU 40 图41 远程总线链路 41 图42 到传输媒体的接口 41 图43 配线 43 图44 终端电阻网络 44 图45 光纤远程总线光缆 44 图46 光纤远程总线链路 45 图47 光学MAU光波波形 46 图A.1 设备上超小D型连接器输出接口的9个插孔 52 图A.2 设备上超小D型连接器输入接口的9个插针 52 图A.3 设备上的终端连接器 53 图A.4 聚合光纤(980/1000μm)的光学F-SMA连接器套圈 53 表1 符号 5 表2 PH-RESET 16 表3 Ph-SET-VALUE 17 表4 PhL变量 17 表5 Ph-GET-VALUE 18 表6 Ph-EVENT 19 表7 PhL事件 19 表8 MDSBusReset 22 表9 在MIS-MDS接口的信号 22 表10 SL位和TxSL信号分配 32 表11 SL位和RxSL信号分配 32 表12 SL位和TxSL信号分配 33 表13 SL位和RxSL信号分配 33 表14 SL位和TxSL信号分配 34 表15 SL位和RxSL信号分配 34 表16 编码和解码规则 35 表17 空闲状态的解码规则 35 表18 复位PhPDU的编码规则 36 表19 复位PhPDU的解码规则 36 表20 MDS-MAU接口的服务 38 表21 双绞线媒体MAU的比特率相关量 40 表22 入向接口信号 41 表23 出向接口信号 42 表24 远程总线电缆特性 42 表25 光学MAU比特率相关量 45 表26 远程总线光纤光缆长度 45 表27 编码规则 45 表28 光学MAU传输水平和光谱规范概要 46 表29 光学MAU接收器电路规范概要 47 表30 光纤波导管规范 48 表31 单光纤规范 48 表32 光缆护套及光缆机械特性规范 48 表33 光缆材料进一步的特性建议值 49 表34 光纤波导管规范 49 表35 单光纤规范 50 表36 光缆护套及光缆机械特性规范 50 表37 用于光学MAU的标准测试光纤规范 50 表A.1 超小D型连接器的9个引脚分配 52 表A.2 终端连接器的引脚分配 53 |
推荐检测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认证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
推荐培训机构
申请入驻
暂未检测到相关机构,邀您申请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