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新国标详解
- 发表时间:2016/05/03
- 来源:
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化管理委员会于2015年5月15日联合发布了6个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新国标,过渡期一年,于2016年全面实施。新国标与工信部2015年3月发布的《汽车动力与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一起,将加速动力电池行业的洗牌,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在6个新国标发布之前,国内仅有1个国家(《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和1个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行业(<《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近几年,在国家新能源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外知名企业都加大了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研发投入,车用锂离子电池技术日臻完善,但国标仅适用于额定电压21.6V和14.4V的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组,且的部分项目和要求已经不能满足新型车用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测试要求。同时原有行标权威性和广泛性不够,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要么茫然不知所措,要么各行其是、各执一词,缺乏一个统一的衡量。6个新国标在这样的背景下陆续发布,势必会受到各方关注,检验检疫机构需要加强对新国标的深入理解,以为广大车用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检验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一、新旧一览
1、《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电动汽车用标称电压单体3.6V和模块n*3.6V的锂离子蓄电池。
2、《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适用于额定电压21.6V和14.4V的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组。
3、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装载在电动汽车上的动力蓄电池。
4、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装载在电动汽车上的锂离子蓄电池和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单体和模块,其他类型蓄电池参照执行。
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装载在电动汽车上的锂离子蓄电池和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单体和模块,其他类型蓄电池参照执行。
6、《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1部分:高功率应用测试规程》装载在电动汽车上,主要以高功率应用为目的的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蓄电池系统,以高功率应用为目的的镍氢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等可参照执行。
7、《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2部分:高能量应用测试规程》装载在电动汽车上,主要以高能量应用为目的的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蓄电池系统,以高能量应用为目的的镍氢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等可参照执行。
8、《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
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装载在电动汽上的锂离子蓄电池包和系统,镍氢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等可参照执行。
二、新的新变化
1、注重的体系化
行业包括了电性能和安全性能测试项目,新国标则分为2组系列,第1组分为(循环寿命)、(安全性能)和(电性能);第2组为(高功率应用电性能)、(高能量应用电性能)和(安全性能)。其中、GB/T 31485-2015
、GB/T
31486是由演化而来,将的相关内容重新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制订了更符合电动汽车实际使用情况的三份独立的规范。GB/T
31487系列则是非等效采用了ISO12405系列。
2组系列都将电性能和安全性能单独制标,体现了我国动力电池逐步向体系化发展的趋势。
2、适用范围更广
6个新国标的范围适用范围覆盖了电芯、模组、动力电池包、动力电池系统这4个层级(详见新旧一览),产品类型包括混合动力、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纯电动乘用车和商用车,已基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力电池系统的体系。
3、测试内容更全面
新国标、GB/T 31485-2015
和GB/T
31486针对单体电池和模块建立了电性能和安全性能的完整测试体系:既有包括容量、能量、功率、效率、循环寿命、工况循环寿命、存储、荷电保持、容量恢复、倍率性能、高低温性能等电性能测试,又包括过放电、过充电、短路、跌落、加热、挤压、针刺、海水浸泡、温度循环和低气压等安全性能测试。其中工况循环寿命、海水浸泡、温度循环和低气压是QC/T 743中没有的测试项目,而这几个项目恰恰是电池实际使用和运输过程中的常规检测项目,说明新国标注重模拟电池的实际使用和运输时的性能,反映出新国标对电池使用和运输性能的关注。
新国标、和针对电池包和系统建立了电性能和安全性能的完整测试体系,注重电池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既有容量和能量、功率内阻、无负载容量损失、存储中容量损失、高低温启动功率和能量效率等常规电性能测试。又包括振动、机械冲击、跌落、翻转、模拟碰撞、挤压、温度冲击、湿热循环、海水浸泡、外部火烧、盐雾、高海拔、过温保护、短路保护、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等安全性能测试。针对系统级的安全防护要求,在此前的中是缺失的,新国标的发布,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三、新的重要作用
新国标的发布实施,为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提供了统一的衡量,明确了动力电f池的主要技术参数,为行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也为检验检疫机构提供了有效的质量监管依据,为更好的对进出口锂离子电池产品实施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