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技术标准战略模式的选择
- 发表时间:2005/03/08
- 来源:《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入世后,我国出口贸易频频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表面上看,仿佛是外国借保护国内环境、居民健康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其实不然,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由于我国技术发展水平总体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更为严重的是,我国一些优势行业、产业的领导者缺乏标准化意识,环保意识淡薄,等到出口碰壁后进行反思时,又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手段或应对策略。同样,当进口贸易使国家、民众的生存生态环境受到损害时,园内幼稚产业受到威胁时,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弥补或防止?实践证明,运用技术标准战略对确保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保护民族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以及加速相关法规和标准的研制,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推进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的科技现代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如何运用技术标准战略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规避风险,获取最大利益 大家知道,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技术标准,然后推而广之成为行工业标准。这样才能有效地左右市场,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但是,在目前我国总体技术标准水平比较落后的大背景下,企业采用标准引进战略构成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手段,也是技术标准战略在企业层向运用的重点。直接引进、使用别国或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既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打破贸易技术壁垒,同时还扩大了产品市场。 当然,采用引进战略会受制于人,久而久之会引起自主研发能力的丧失,进而丧失企业的成长性和竞争能力。所以,我国企业不应长期把标准引进战略作为自己战略选择的重点,而应根据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不同成长期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的原则,在技术标准形成初期与形成后两个阶段,做出不同的战略选择。具体如下: 2.1 回技术标准形成初期的技术标准战略 (1)技术整合战略 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整合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更具挑战性。当今,产品生命周期已大大缩短,这迫使企业比以往更加快速地开发新技术和实现新技术的商品化,而产品或制造流程中的技术宽度以及技术的潜在来源都已大大增加。因此,优势往往属于那些最善于在大量的可选择技术中进行挑选的企业,而并非开发这些技术的企业。微软、恩科等发展较快的大公司就是采用最有效的投资方式及时获得需要的核心技术,来构成自己的标准。“我们要的是能吸收和利用他人的技术和知识,并且能形成为自己谋得超额利润的标准”,恩科的某位主管如是说。当然,在一个国家中有效的方法对另一个国家可能不是最好的。要做到有效,整合的方法必须适合本土文化和环境。 商务部科技司关于2002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调查结果显示,出口企业跨越国外技术壁垒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就是缺少联合应对。企业间加强磋商、建立战略联盟,既可以彼此取长补短,获得优势互补效应,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同时又可以分摊高额的开发成本,降低新技术开发风险。尤其可以减缓企业间技术标准竞争的压力,达到双赢目的。并且,技术有多方跟随,就容易制定并形成行业标准。因为,基于新技术的标准,若没人跟随,至多只能成为企业的内部标准,标准的拥有者根本无法获得市场游戏规则制定者的地位。 2.2 技术标准形成后的技术战略 (1)市场扩张战略 技术群落的形成,并不意味着标准化工作的结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赢得市场。因此,获得市场支持就成为企业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市场的控制,微软、因特尔靠的是其强大的市场运作能力。由于其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极高,他们推出的技术,即使还不能成为正式标准,也能很快取得事实标准的地位。 (2)跟随战略 使用国外技术标准,往往要受诸多专利的限制,而且是在别人的规则下行事,比较被动。据台湾报载,大陆一家公司一方面与掌握全球DVD相关产品专利技术的DVD论坛及10家主导企业就DVD专利授权一事进行谈判,另一方面,着手开发其性能胜于DVD的自主光存储技术标准AVD标准。与此同时,台湾省也成立了“前瞻光存储联盟”,与大陆合作开发AVD标准。最后飞利浦公司及松下等厂商都不得不参与SVCD标准的产品开发,以获得我国的市场商机。由此可见,因为我国有足够的市场支持,完全可以研发自己的替代标准,而不必受制于国外的技术标准。 3 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