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标准动态
《职业性急性钒中毒的诊断》解读
- 发表时间:2016/09/21
- 来源:国家卫计委
钒是一种重要的合金元素,以钒铁、钒化合物和金属钒的形式广泛应用于冶金、石油化工、轻工等行业,含钒矿石开采、矿渣粉碎、研磨、包装过程中均可以接触到钒粉尘。
国际职业卫生协会和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会均认定钒及其化合物为明确的引起呼吸道急性损伤的化学物,也将急性呼吸道损伤作为诊断的核心内容。20世纪初期,国外就陆续出现的病例报道。中毒病例均表现为急性呼吸道损伤,部分病例合并皮肤及眼损害。皮肤损害表现为颜面、颈部、前臂等外露皮肤出现瘙痒、烧灼感、刺痛或粟粒大小散在、孤立的红色丘疹,与毛孔部位无固定关系;眼损害表现为流泪、眼烧灼感,检查可见眼结膜充血、水肿。如果仅具有皮肤及眼损害,而未合并呼吸系统损害,则不能诊断为。
1989年《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正式颁布实施,2002年对标准进行了修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原标准在实际应用中显现出一些不够完善的方面,有必要再次进行修订。本次标准的修订是基于2002年颁布实施的《》()进行的修改。修订过程中,参照了《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办法》的诊断原则,并参考《》,修改了急性钒中毒的诊断和分级内容,变更“刺激反应”为“接触反应”并细化了相关内容,对资料性附录做了相应的调整。
相关链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