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行业标准化工作
- 发表时间:2004/12/17
- 来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行业标准化工作会议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国家发改委行业标准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国家发展改革委行业标准化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了。这次会议是发改委成立以来第一次规模比较大的行业标准化工作会,参加会议的人员有行业协会(联合会)负责标准化工作的领导,标准处处长,有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有关标准归口院所及企业的代表等85人。财政部、建设部、国家标准委对我们这次会非常重视,有关领导亲自莅临会议,这是对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最大支持。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行业标准化工作、交流工作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大力推进行业标准化发展与改革;讨论《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十一五”行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的编制要求(征求意见稿)》等规范性文件,探讨加快行业标准化发展和改革的对策措施,部署行业标准化工作任务和重点。会议还专门安排了行业标准网开通仪式,这也是我们实现标准化管理工作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效率和实现资源共享迈出的第一步。今后标准网是我委开展行业标准化工作、做好服务的一个平台。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我委成立以来行业标准化工作的简要回顾 自2003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以来,根据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要求,我委负责指导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工作,包括工程建设方面的行业标准。这些行业主要包括:轻工、纺织、冶金、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锅炉压力容器、电力、煤炭、包装、制药装备、黄金、稀土、物流和商业等19个行业。目前19个行业有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63个,行业分技术委员会31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60个,全国分技术委员会229个;标准归口研究院所22个;这些单位分别承担着我委负责的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及技术咨询服务任务。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 “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的要求,我们本着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的工作原则,抓宏观、抓改革、抓协调、抓重点,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化工作。 2003年机构改革时,曾培炎副总理要求发改委进一步转变职能,有效实施宏观管理,不断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职能,我委把搞好行业标准化工作看作是转变职能、转变观念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委开展行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作法及总体思路是:(1)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主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抓组织保证,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化的组织保证体系,抓好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建和换届工作等;二是推动建立行业技术法规体系和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三是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建立稳定的行业标准资金保证体系,为行业标准化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确立以协会(联合会)为主体的行业标准化运作机制。(3)主要工作方式是指导拟订行业标准计划、做好协调服务和批准公布行业标准。 一年多来,在财政部、建设部、国家标准委的支持下,我委按照开展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在搭建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探索新的运行机制上,力求体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相结合;在行业标准内涵上,力求体现产业政策与行业发展相结合;进一步规范管理程序,努力满足市场需求,积极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着重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指导,营造行业标准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标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促进结构调整、指导企业生产、编制行业规划、制定产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和完善市场准入的重要基础。行业标准是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理顺行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关系。我委在原国家经贸委分部门管理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实行了委内由一个部门(工业司)统一归口管理行业标准的工作模式,形成了一个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分别负责的管理体制。在理顺委内工作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企业集团的作用,组成了一个相互配合、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行业标准化工作管理系统;此外我委还加强了与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汇报沟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合作协调,并得到了这些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二是推动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发展战略研究。为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符合世贸规则的我国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化体系,2003年安排了20项有关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及行业发展的战略性研究课题,主要有:《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建立我国钢铁工业技术法规体系》、《入世后有色金属工业技术贸易措施》、《压力设备标准体系研究》、《现代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石油工业标准化与国际接轨研究》、《汽车设计技术规范》、《机械产品安全规范》、《电气设备安全规范》、《农药产品中有害物质限量》、《欧盟化学品管理政策研究》、《化学品安全资料表(SDS)体系研究》及《我国技术法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对策》等重大问题研究。目前,这些研究课题已基本完成,这批成果的应用将对推动我国技术法规体系、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构建行业标准化信息工作平台。为进一步改革行业标准化管理,实现管理工作公正、公开、高效、透明,信息服务及时、准确、权威、全面,我委加强了行业标准信息平台及数据库建设。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改变现行的行业标准化管理方式,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保证标准质量。同时,通过行业标准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国内外标准化方面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四是建立行业标准资金保证体系。为争取国家财政对行业标准化的支持,我委多次向财政部汇报行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作用、工作情况及行业标准化工作遇到的经费困难,得到了财政部领导的充分理解和高度重视。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开设了行业标准专项经费科目,并每年拨出一定的专款用于对行业标准化工作的专项支持,有利地推动和支持了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行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今天的成绩,与财政部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二)立足创新,推进行业标准化的改革和发展 2003年机构改革时,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的“三定”方案中,把行业标准化工作职能定位为指导行业标准的拟订,这标志着行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发展,由政府直接组织管理向间接指导迈进,主要推进了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确立以协会(联合会)为主体的行业标准化工作机制。 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的标准化工作资源,确立以协会(联合会)为主体的行业标准化运作机制。国家局撤销后成立的行业协会(联合会),是我委行业标准化的直接对口单位(简称行业标准化直管协会、联合会),在行业标准化工作上对我委负责,完成我委部署和安排的各项任务。行业标准化工作,主要体现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以企业制定为主体,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技术归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形成了政府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的标准化运行机制。确立了“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指导模式,即行业标准的立项计划由我委下达,行业标准文本的批准公布由我委负责,其立项到审批的中间过程,委托有关协会(联合会)负责组织管理。 对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管理,主要是审查批准组建计划和备案工作,其组建、换届、聘书颁发、委员调整等具体管理工作全部委托直管行业协会(联合会)负责。 这种行业标准化管理体制是我委推进行业标准化改革和发展的尝试,也是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 二是推进行业标准制修订运行机制的改革。行业标准按照“谁需求、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化原则,政府宏观指导、适当补助,直管行业协会(联合会)具体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归口、企(事)业单位负责起草、全社会征求意见的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模式开展工作。为使行业标准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企业和用户等有关各方的利益和要求,从2004年起,行业标准项目计划在标准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并公布已批准的立项计划,鼓励企业提出行业标准需求并参与标准的制定,从实际情况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社会的参与度提高,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三是建立行业标准协调机制。我委指导的19个行业的行业标准,过去因不同的政府部门多头管理,行业标准之间重复、交叉甚至矛盾的问题很多。为此,我委从标准立项入手,建立行业标准协调机制,解决行业标准之间的重复、交叉、矛盾问题,体现行业标准的一致性;经协调一致后,统一计划、统一批准和公布,体现标准的合法性、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性。2004年我委组织的两次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申报中,共提出需协调项目402项,经协调取得一致意见的项目53项,撤消标准间重复、交叉、矛盾的项目349项。如:机械行业、轻工行业和包装行业关于包装机械标准项目的协调,机械行业和煤炭行业关于矿山机械标准项目的协调,机械行业和石化行业关于法兰、垫片标准项目的协调等都达成了一致的意见。由于加强协调,在各行业之间已经形成了自觉协调、主动协调、互敬互让、以理服人的良好氛围,保证了标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是组建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专家咨询系统。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是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表现形式,技术法规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需要解决的与国际接轨的新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体系。发改委成立以后,对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怎样制定技术法规,制订什么样的技术法规,以及行业标准化工作如何改革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为此,我委成立了由政府部门、行业社团组织、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等的有关专家组成的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专家咨询委员会。依托这个平台,广泛听取各行业和有关方面对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研究提出指导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拟定的有关政策、办法,推进我国技术法规体系建设,推动行业标准化工作改革。该委员会是我委开展技术法规和指导行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咨询专家队伍。实践证明,该委员会对推动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天的大会除工作交流之外,还有两位咨询委的专家针对我国的技术法规如何更好地同国际接轨和对行业标准的再认识发表演讲,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三)突出重点,发挥行业标准在经济建设中的技术基础作用 一是推进重点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为了发挥行业标准化在经济建设中的技术基础作用,提高产品市场准入门槛,控制产品质量,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型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淘汰不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降低运行成本,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委优先安排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急需的标准项目,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所需的标准项目,涉及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能源、保护资源的标准项目,国家“十五”行业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点产品、重大装备及先进设计、工艺技术标准项目,高新技术的标准项目,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项目,需要修订的行业标准项目。发改委成立以来,共下达了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共1787项。截止到今年11月10日,已批准公布了29批1238项行业标准,其中工程建设行业标准92项;废止不适用的行业标准356项,其中工程建设行业标准26项。这些标准的实施及废止,对推动行业的发展、技术进步、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各行业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和实际,突出重点开展工作。2003年初,我国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急需大量的次氯酸钠等消毒产品。而当时《》是1993年制定的推荐性行业标准(即HG/T2498—1993),标龄老化,其技术要求已不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化工行业及时提出修订并将其调整为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建议。对此我委积极支持,配合国家标准委,快速做出反映,在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努力下,三天之内完成了修订任务,并由国家标准委批准为强制性标准。为控制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确定抗非典系列消毒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作用。 三是结合实际,制定本行业的标准发展战略。石油工业围绕提高技术标准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制定了石油工业标准化战略,其核心内容包括:市场化战略、整合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信息化战略;在此基础上确定了“1115”项重点工程,即到2010年,采标100项,转化国际标准100项,整合标准100项,支持走出去战略,把石油工业标准翻译成英文,出版双语版标准50项,将标准推向国外。以标准为突破口,提高石油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今年上办年组织召开了石油工业技术标准国际研讨会,著名的国际石油标准化组织及石油公司等负责人和知名专家参加会议并做专题报告,国内石油企业200多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对于转变观念,促进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意义。 (四)坚持行业标准的复审制度 按照《标准化法》的规定,开展了行业标准复审工作,按照我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集团公司针对行业标准多年历史遗留的技术落后、不适应经济、技术快速发展、标龄过长而未进行复审的问题,分别对标龄超过5年,尤其是1995年(含)以前的行业标准进行了复审。2004年,已有六个行业完成复审工作,共复审行业标准2576项,其中:复审确认继续有效1438项,建议修订782项,建议废止356项。我委已对有关行业上报的行业标准复审结果进行了批复,以公告的形式公布废止了356项行业标准;其他行业标准复审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二、行业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行业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机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提出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经济要保持较快发展,去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逐步进入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新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以内需为主、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态势;产业结构升级,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我国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更深刻地参与国际分工之中,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美元,今年已超过1万亿美元,贸易总量跃居第三,对外依存度达到60%以上;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传统的不惜代价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不协调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对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技术基础的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是行业标准化工作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期,努力做好新形式下的行业标准化工作。 (二)行业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行业标准化工作不仅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面对的严峻挑战。 2.加强行业标准化工作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措施 3.加强行业标准化工作是应对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4.加强行业标准化工作是推动标准化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及2005年的主要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推进行业标准化工作。 (一)全面启动行业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按照我委关于作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目前各行业都在紧锣密鼓开展中长期的规划编制工作。行业标准作为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十一五”规划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并实施“十一五”行业标准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为此,2005年全面启动行业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具体编制原则、内容、要求等经大家讨论后将另外行文。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先行的意识;要花大力气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等前期工作;要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理清发展思路;要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发展的重点方向,提高标准与市场的关联性;要充分发扬民主,提高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要规范规划编制程序,避免规划编制和编制过程的随意性;要做好衔接协调,使行业标准规划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要突出重点,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编制出科学协调的标准发展规划,指导“十一五”标准化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切实加强重点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各行业要根据本行业发展和贸易的需要,围绕行业发展的重点和突出的问题,做好重点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并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保证,力求取得实效。 (三)坚持行业标准复审制度 2004年各行业重点对1995年以前的行业标准进行了复审,对提高行业标准的整体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要在总结标准复审工作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重点做好2000年以前行业标准的复审工作。标准复审工作决不能走形式、走过场,要在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上,得出科学的标准复审结论。对技术水平低、工艺水平落后、能耗大、污染严重、已被淘汰或逐步被淘汰的产品和应制定为企业标准的行业标准要坚决予以废止,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和行业技术进步,优化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利用率,并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制定行业急需的标准。 (四)不断提高标准化技术服务水平 一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由我委工业司建立的行业标准信息平台—“标准网”已正式开通,标志着行业标准管理和服务进入信息化、网络化阶段。这对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为行业提供及时准确的标准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形成行业标准化信息一体化的服务网络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工作重点之一是加快“标准网”建设步伐,健全行业标准化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及时、准确、系统地收集和发布国内外行业标准化信息,开展咨询服务,为基层行业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有关国内外标准信息。“标准网”要重视行业标准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和整合,建立和完善统一权威的行业标准数据库和有关服务功能,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构建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行业标准化信息平台,夯实行业标准化工作的网络基础。各行业要充分这个信息平台,实现行业标准管理和服务网络化,提高行业标准化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同时要加大对标准网的宣传力度。 (五)深化行业标准化改革和发展 一是继续健全完善各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进一步强化管理职能。各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要把行业标准化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统一思想,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制订规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同志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行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行业标准化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我们一定要抓住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勇于创新,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