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标准化十件大事
- 发表时间:2016/02/19
- 来源:中国质量报
2015年,是必将载入我国化改革史册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一系列深化化工作改革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在国务院化主管部门,各部门、各地方、各领域、各阶层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报精心梳理了2015年化工作的10件大事。我们相信,这些事件必将对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一、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四举措改革“中国”
2015年2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必须深化改革,优化体系,完善管理,改变目前一些方面存在的管理“软”、体系“乱”和水平“低”的状况,促进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会议确定,一是完善化法规制度,开展实施效果评价,强化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让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二是全面清理和修订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整合现行各级强制性,建立统一的强制性国家,逐步缩减推荐性,推动向公益类过渡。三是鼓励学会、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制定发布团体;允许企业自主制定实施产品和服务,建立企业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四是提高国际化水平,放宽外资企业参与中国制定工作,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证”。
二、国务院印发《深化化工作改革方案》
2015年3月26日,国务院印发《深化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改革体系和化管理体制,改进制定工作机制,强化的实施与监督,更好发挥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方案》提出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与市场自主制定的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化管理体制,形成化工作新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三、深化化工作改革敲定行动计划
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贯彻实施〈深化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2015~2016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协同有序推进化工作改革。
《通知》明确了14项工作任务:开展强制性清理评估;开展推荐性复审和修订;优化推荐性制修订程序;开展团体试点;开展企业产品和服务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试点;加强实施与监督;改进化技术委员会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推动中国“走出去”;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加强化工作经费保障;加强化法治建设;建立国务院化统筹协调机制。
四、国家化体系建设有了发展规划
2015年1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化领域第一个国家专项规划。
根据《规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家化体系,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力大幅提升,迈入世界强国行列。《规划》明确了主要任务、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对强制性改革、推荐性改革、团体和企业改革试点、国际化和统筹协调机制建设等重大改革举措都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五、国务院全面部署节能化工作
2015年4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节能化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部署进一步加强节能化工作。
《意见》要求创新节能化管理机制,健全节能体系,强化节能实施与监督,有效支撑国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升级,更好发挥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意见》提出探索能效标杆转化机制,将能效“领跑者”指标纳入强制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和行业能耗限额指标体系;完善体系,实施百项能效推进工程,形成覆盖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体系;推动节能国际化,扩大节能技术、产品和服务国际市场份额。
六、国务院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确立
2015年6月1日,国务院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正式确立,联席会议由39个部门和单位组成,质检总局(国家委)为牵头单位。
2015年7月2日和12月30日,国务委员、国务院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王勇主持召开两次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在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王勇强调,要认真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化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加强实施与监督,更好地发挥化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
七、联通“一带一路”重点任务确定
2015年10月22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确定了10个重点任务:加快制定中国“走出去”专项规划;深化化互利合作,推进互认;推动共同制定国际,组织翻译500项急需的中国国家、行业外文版;开展大宗进出口商品比对分析,加强面向企业的化服务;在特色农产品领域逐步开展东盟农业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化文化交流,研究建立化合作沟通机制;加强重点国家和区域化研究,建立“化智库”体系;支持各地发挥地缘优势、语言文化和特色产业优势,全方位开展特色化合作。
八、智能制造国家体系建设有了指南
2015年12月29日,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由工信部、国家委组织编制的《国家智能制造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发布。
《指南》明确了智能制造体系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智能功能等3个维度建立了智能制造体系参考模型,并提出了智能制造体系框架,包括5类基础共性和5类关键技术以及10大应用领域在内的不同行业的应用。
九、企业公开声明试点和团体试点启动
2015年1月,企业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平台开通运行后,企业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自主发布企业产品信息,向消费者公开承诺自己的产品质量,企业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
2015年7月,国家委启动了中国电子学会等39家社会团体开展团体试点。试点基础上将提出团体服务、引导、规范和监督的建议,开展良好行为评价,完善团体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推动营造团体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张晓刚就任ISO主席
2015年新年伊始,我国专家张晓刚正式就任国际化组织(ISO)主席,任职时间为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化机构,其制定的国际在世界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张晓刚此次就任ISO主席,是ISO成立68年来中国人首次担任这一国际化组织最高领导职务,对我国参与国际化活动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