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新标准松动或利弊同存
- 发表时间:2019/04/17
- 来源:中国食品网
自4月起,新版国家(以下简称“新国标”)正式实施。其中,新国标将的英译名正式改为的汉语拼音“Huangjiu”。相比2008年版国标,新国标对一些术语、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做出了调整,增加了苯甲酸指标,取消了氧化钙与菌落总数指标。新国标指标的变化对产品和产业将带来哪些影响?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其中一些技术指标的松动可能会带来企业欺诈问题,专家提醒监管部门予以重视和加强相应的市场监督。
酒龄标注变化或是双刃剑
我国国家于1992年制定,经历了2000年、2008年及2018年三次修订,新版国家于2018年9月17日发布,2019年4月1日实施。
新国标对酒龄标注进行了修改。2008年版的国标中,对“标注酒龄”的定义为:销售包装标签上标注的酒龄,以勾兑酒的酒龄加权平均计算,且其中所标注酒龄的基酒不低于50%。而在新国标中对“标注酒龄”定义为:以勾调所用原酒的酒龄加权平均计算,取消了“所标注酒龄的基酒不低于50%”的要求。
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周建弟称,传统的质量与所酿造年份的气候、粮食原料质量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当年的气候对酿造不利、原料质量差,该年份的原酒质量也会打折扣。因此该要求的取消更有利于企业勾调出品质稳定、质量高的年份产品。
酒水分析师蔡学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述标注要求的取消,等于给生产企业“松绑”。的酿造受到原料、天气、工艺等多重因素影响,去掉硬性的基酒,会给企业生产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从好的角度来看,有利于企业勾调出更加优质的成品酒;但“松绑”可能会导致部分企业因不明而产生欺诈行为,如基酒所占比例较低但宣传中却夸大强调年份等,这也给市场监管提出了新课题。
技术指标增减利于行业发展
此外,新国标还修改了传统型、清爽型的术语和定义;增加了“原酒”“勾调”“抑制发酵”的术语和定义;对部分技术要求、分析方法进行删除和增加;并修改了出厂检验项目、不合格项目分类等检验规则部分。
如原酒是指酿造结束,直接或经煎酒后储存于容器中的基酒,以区分经勾调后用于市售的产品。
周建弟称,原酒由于其独特的投资属性而越来越受市场追捧,此次新国标增加原酒的定义,有利于规范原酒市场的健康发展。增加“勾调”“抑制发酵”的术语与定义,可为低度生产采用浓醪发酵加水后修饰、甜型和半甜型用食用酒精抑制酵母菌的发酵提供法律上的依据,也有利于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但对于食用酒精的使用,要注意在产品标签的标示上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技术要求方面,新国标增加了苯甲酸指标。苯甲酸作为一种防腐剂,按《食品安全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要求,该物质在中不得添加。但是同其他发酵酒一样,酵母菌在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苯甲醇,其在贮存过程中会缓慢氧化成苯甲醛、苯甲酸。虽然中苯甲酸的检测值很低,远未达到起防腐作用所需的剂量,但因国家规定不得添加,而有些地方监管部门将不得添加混同于不得检出,因此时有产品因被检出苯甲酸而受到处罚。例如,在2017年,原辽宁省食药监局抽检了8类食品425批次,其中沈阳市郑家坊酿酒厂生产的郑家坊花雕酒、元灃被检出苯甲酸。
周建弟认为,此次修订,以中苯甲酸含量科学的检测、评估结果为依据,制定了相应的天然本底值,使企业遇到此类情况时有法可依,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另外,新国标中取消了氧化钙与菌落总数的指标。对此,周建弟解释说,设置氧化钙指标的目的是规范生产企业过度使用氢氧化钙作为酸度调节剂或风味调节剂来调节发酵醪的酸度与口味,但从目前的实际生产情况来看,特别是新工艺已极少使用氢氧化钙。菌落总数的取消是因为《食品安全国家发酵酒及其配制酒》中取消了该项目的要求。卫生指标作为国家食品安全强制性项目,如有任何一项不合格,则仍判定该批次产品为不合格,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此外,新国标还取消了β-苯乙醇指标。专家称,β-苯乙醇具有玫瑰香气与先微苦后甜的桃子味。中的β-苯乙醇主要由苯丙氨酸经酵母菌代谢产生,是稻米中特有的高级醇,也是的重要风味物质之一。但由于高级醇的副作用,使得β-苯乙醇在中的含量并非越高越好,而且在市场抽样检测中许多配制均有人为添加的行为,按目前的检测技术难以加以辨别,因此取消β-苯乙醇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国际化发展任重道远
针对新国标中英译名的修改,专家表示更有利于产品与国际接轨。
周建弟说,在2008年版国家中,的英译名为“Chinesericewine”,而wine的意思为“葡萄酒,果酒,紫红色,深红色”,rice的意思为“稻;稻米,大米”,原意是“用稻米做的发酵酒”,许多外国人对此很难理解。新国标中,的英译名改为“Huangjiu”。
据介绍,这种译法早有先例,白酒英文名为“Baijiu”,日本清酒的英文名为日语发音“saki”,而“Beer”“Brandy”“whiskey”等分别是啤酒、白兰地、威士忌酒等的英文表示。
周建弟表示,英文名字的修改,体现了是中国特有的酒种,是中国的国粹,有利于产品与国际接轨,走向全球市场。
虽然新国标的变化为发展带来利好,但不得不承认,行业目前仍然面临着消费群体偏中老年人、地区受限、体量偏小的问题。
与其他酒种相比,近年来的市场表现不温不火。中国酒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酒类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9000亿元,其中白酒5000多亿元、啤酒1766亿元,只有198亿元,仅占2%,甚至不如当时刚兴起的保健酒(400亿元)。可见产业发展的滞后。
目前的国际化水平较低。以龙头企业古越龙山为例,其财报显示,2018年古越龙山的国外销售额4585万元,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70%。
资料显示,生产企业集中在江浙沪地区,江浙沪三地合计所占比重高达83%,消费的70%也集中在占全国人口比重10.6%的江浙沪。
记者近日走访北京部分超市发现,在超市的酒类货架上难以见到产品,只能零散地在调味品货架上的料酒产品中找到,且价格都较低。
蔡学飞表示,属于中国传统酒品,但是销售范围与消费受众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也正是由于如此,整体市场容量较小,且行业发展不健全,呈现小、散、乱、弱的情况,缺乏全国性的代表品牌与明星产品,这些都是限制国际化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