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高铁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 发表时间:2016/09/23
- 来源:环球网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39届国际化组织(ISO)大会(以下简称“ISO大会”)再次将中国工作聚焦在世界舞台中央。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也正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的角色转变。
评定影响80%世界贸易
“”一词对普通民众而言可能稍显“无感”。但当提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3C认证”,多数人则会感到熟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认证是人们确认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定心丸”,指导着人们的经济行为。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确立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不变信条。事实上,正是由于英特尔确立了中央处理器(CPU)、微软把持了操作系统的、苹果主导了手机应用,这些巨头才能牢牢掌握国际市场竞争和价值分配的话语权。而作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认证是消除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美国商务部的研究表明,和合格评定影响了80%的世界贸易。
作为覆盖世界国民总收入98%和全球人口97%的化组织,ISO被称作“技术联合国”。而作为ISO的最高权力机构,ISO大会是世界领域最重要的会议之一。
“中国希望承办ISO大会,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分享国际化实践经验和成果。”中国国家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表示。
我高铁成世界
“得者得天下。”这句话揭示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输出“中国”一直都被视为最高追求。
“国外高铁距离一般只有1000公里左右,中国高铁则一般在2000公里以上,适应中国这种国情、路情的动车当然与众不同。”当谈到高铁制造的“中国”,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华武这样表示。
从2012年开始,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中国开展了“中国”动车组研制工作。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出的“中国”正逐渐超越过去的“欧标”与“日标”,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
同样,在数字电视领域,中国数字电视成为国际电信联盟国际后,已被全球14个国家采用,覆盖全球近20亿人口,带动了中国多个数字电视品牌走出国门。
如今,中国在国际制定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由中国提出和主导制定的国际数量逐年增加。截至今年5月,中国已有189项提案成为ISO的国际,特别是在高铁、核电、通信、汽车等领域,中国在国际上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成为“世界”,曾有韩国媒体这样报道,“包括高铁、核能等在内的中国高端制造业正在迅速扩展世界市场,由此带来的是‘中国行业成为世界’”。
加快中国“走出去”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如今的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化事业改革发展,国家、行业和地方总数超过10万项,企业超过百万项,已经基本形成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体系。
不断提升的影响力也意味着更大的全球责任。作为ISO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国际制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合作、互联互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根据《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中国将加快制定和实施中国“走出去”工作专项规划,助推国际装备和产能制造合作。在电力、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以及中医药、烟花爆竹、茶叶等传统产业领域,推动共同制定国际;同时,在设施联通、能源资源合作等方面,组织翻译500项急需的中国国家、行业外文版,促进“中国”的对外传播。
“中国正在深化化工作改革,鼓励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国际化活动,通过实现化合作助推世界各国间经济贸易合作,充分发挥化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田世宏表示。(卢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