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寰标网! 客服QQ:772084082 加入会员
当前位置:首页>标准动态
国内标准动态

“川菜标准”管得过细

  • 发表时间:2015/10/29
  • 来源:网易

    吃川菜也要注意了,只有符合的川菜才是好川菜。目前,四川省质监局制定了12项川菜的。除了经典菜肴烹饪和面点制作,对川菜的规范还包括了火锅调料底料、豆腐乳、豆豉、香肠调料、川式泡菜等10余项食料。其中,鱼香肉丝的肉丝要切10厘米长。
    不出意料,有关川菜的消息,在网络上遭遇了众多的质疑。
    近年来,市场上一个口号很响,叫做“卖产品的最高境界是卖”。不知是否受此影响,又或者受洋快餐化生产启示,这些年来,“跟着感觉走”的传统食品行业,兴起了热。馒头国标、炒饭、湘菜、烩面……都是大众曾经追过的热点。一道菜应该包括哪些原材料,制作的工序是怎样的,都是明文规定的内容。
    不必讳言,有些可能是“吃饱了撑的”。任何一种传统美食,都是在市场竞争中拼出来的,都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而且,任何一种美食都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创新和适应的基因。拿川菜来说,也有不少创新产品,即便一些传统名菜,恐怕也不完全是历史上的模样,更不是刚出现时的模样。而且,任何一个菜系,都有推广之必要。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地方人的口味不同,在推广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与当地口味相适应乃至妥协的问题。比如,川菜到了江浙、两广、京冀,与纯粹的四川口味还是有些区别的。一味强求“辣不怕、怕不辣”,    反而影响受欢迎程度。
    对食品来说,好吃不好吃,受不受欢迎,说了不算,消费者说了才算。再符合的食品,如果消费者不认可,那也是“扯淡”。可我们看到,一些食品,不仅把门槛定得高高的,而且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还试图强制推行。比如馒头,竟然连外形都要管,显然“手太长”。真要严格执行所谓的,反而不利于行业发展。
    但是,也不能否认,一些食品还是有必要的。在市场上,一些菜肴“挂羊头卖狗肉”,商家加工制作时以次充好,根本就不是那道菜,消费者吃得不开心;有些菜肴还存在安全隐患,消费者吃得不放心。针对这些情况,出台一定的指导,是应该的、可行的。简单地讲,食品可以有,只是要针对最重要的环节,既要保留品牌特色,也要适应市场需求,尊重美食自身的创造性和发展性。像川菜提出只能使用“郫县豆瓣”,是值得商榷的。
    食品行业明确适当的,对于产业发展和风险防控,都有一定的意义。这也意味着,不是所有的食品都没道理,有些甚至很有必要。但食品毕竟具有特殊性,特别是中餐,不是流水线生产的,不能通过把行业管死。食品只能提供一个大致参照——在安全上要从严,但在工艺上,包括原材料和加工方式上,则应该相对宽泛一些,没有必要太严太细。